fbpx

台灣氣候適合種植水稻,因此人民的主食以「米」為主。那麼各式各樣的麵食,是何時開始成為餐桌上的主食呢?

1949年後,大量外省人遷徙來台,糧食需求備增,同時美國為了抵抗圍堵共產主義擴散,因此以糧食與軍事等援助東亞國家,此後臺灣麵食才逐漸普及。1950年後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並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除了提供貸款,也援助麵粉、小麥、綿花、黃豆等農產品。

同時在台灣成立「台灣區麵食食品推廣委員會」,從官員、媒體到現場烹煮,帶動台灣麵食消費。為了在台灣順利推廣麵食,政府官員與營養學家強調北方人之所以高大,就是常吃「麵食」。麵食推廣時間,恰恰配合戰後「外省菜」進入台灣,因此麵食、蔥油餅、饅頭、水餃逐漸改變戰後台灣的飲食地圖。

在當時因為米價高於小麥,政府還推出「以麵代米」,先低價進口小麥、磨成麵粉後,再用麵粉和民眾交換稻米外銷,增加外匯收入。加上一系列的麵食推廣活動,教導民眾製作麵食,逐漸改變民眾原本以米為主食的習慣,讓各類麵食也成為你我生活中的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