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們每天選擇吃的內容,其實,與地球環境未來息息相關。

農夫選擇種植什麼,與消費者的需求相互關聯如果每個人願意花點時間去檢視自己吃的食物來源,然後進行有意識的選擇,更緊密結合在地生產,可以豐富在地農村經濟規模,去減少對進口食物的依賴,如此一來,除了讓自己的飲食習慣更貼近在地,同時也減少運輸過程中,食物里程所造成的碳排放量,讓環境更加永續。因此,吃在地、食當季、了解在地農產與風土民情,或許是你面對飲食選擇時,可以多下功夫的地方。

所以,本期《灃食·客》想跟大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正確選擇蔬果的方式,特別邀請到三位專家分享如何挑選蔬果的妙方,提供大家又簡單又直觀的方法,一次吃到在地美好的蔬果滋味。

「要挑選好的活力蔬果,必須認識它們是如何被種出來的。」鄔家琪

挑選活力蔬果從「標章」入門!

日常生活中挑選蔬果,大多只能從蔬果的感官品質入手,外觀好不好看,味道聞起來如何,但卻無法知道究竟有沒有農藥殘留;其實,挑選蔬果時,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有沒有標章,比方像有機農產品標章、友善環境農業標章、產銷履歷等檢驗標識,經由標章認證,讓消費者可以簡單去做為選擇的依據。

買到好的蔬果,要如何清洗蔬果呢?不用想太多,其實流動的自來水就是最佳的洗劑,不需再使用專門的蔬菜清洗劑,只要謹記洗菜的大原則「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就好,所有的蔬果都適用唷!

「恭喜大家住在台灣,我們的四季非常明顯!」吳明昌

台灣各季蔬果大不同!吃當季蔬果CP值最好!

雖然近年來氣候極端明顯,但是在台灣,四季分明的氣候對蔬果的影響還是很顯著。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要「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適合吃當季的韭菜、筍、香蕉、木瓜、胡蘿蔔等作物。夏季濕熱,挑選蔬果著重在清熱,苦瓜、黃瓜、西瓜都是最佳選擇。「秋季要養生,少一點吃辣,反而增加酸味的飲食。」在秋季,可以選擇吃蘋果、甘蔗、杏仁、栗子。最後冬季要滋陰補涼,橘子、紅豆、蘿蔔、芹菜等作物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隨著栽培技術的提升,很多蔬果不再侷限在某個產季,「但是還是要吃當季盛產的蔬果,才是最有品質、更便宜的聰明選擇!」

「挑你喜歡的就好!」徐仲

只要關心台灣的風土 自然就可以挑選到好的蔬果!

「很多人會問最好的芒果在哪裡?其實更應該要問的是,你想吃怎麼樣的芒果?假如你真的愛吃芒果,你怎麼可能不去研究它呢?」在乎挑選自己想要的蔬果,其實也意味著在乎台灣的風土,芒果是什麼品種?用了什麼土壤?去研究風土,自然就可以找到想要的。

要怎麼挑選好的蔬果?其實與農民對話,就可以做判斷。可以簡單做一個資料收集,例如農業改良所的網站上面就有很多說明種植的文章,對於蔬果有一定了解後,到市場可以直接考考農民,如果答不出來就說明這蔬果品質不好,「如果連自己怎麼種都說不出來,怎麼可能會是好的。」

慢食有別於速食文化制式的食材與生產SOP化,更講究的是傳統在地的味道。面對農產品,除了填飽肚子,還有細細品味。「台灣很多地方獨有的風味已經形成了。」大家可以多重視飲食教育,在挑選蔬果時,除了認明標章,可更想方設法去理解食材的知識,以及在細微味道的品評間,了解更多這個時代的台灣滋味,也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

了解你的盤中飧

食物,以不同樣貌和氣味表達與世界的連結。認識各個食材品種的特質,摸索出自己最愛的口味,才能了解產地的風土民情,以及生活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當我們開始在乎食材產地、品種及風土後,並審慎地對待他們,正確選擇好食材也會逐漸內化成生活條件,每天出現在桌上的菜餚,往往也有一定的品質,讓家中孩子建立起安心的味蕾記憶,這是專屬家庭飲食的記憶,從中去影響到食物消費及飲食選擇能力,這些記憶,是難以取代的。

因此,開始試著去逛菜市場、農夫市集,甚至親自走訪田間與小農聊天,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食物背後與環境的連結,甚至是環境所要付出的代價,從現在開始,去接受不那麼「完美」的蔬果,選購當季與當地的食材,其實都是維護自然永續,一種既自然又美好的生活方式。

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星球:從產地到餐桌的田間哲學

地球上的汙染超乎想像嚴重,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現在所做的每件事、每個選擇、吃的每口食物,都不只為了「當下」,看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其實也看見了下一代可能會面對的困境。給家人們吃安心的食物、復育當地瀕絕的植物,給下一代可以親眼見到,親手摸到的機會,去體驗土地的重要。本期《灃食・客》將訴說從產地到餐桌的田間哲學,從中體驗豐厚的人文精神,以及關心土地與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