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台灣傳統糕餅最初是閩粵二省移民的家鄉飲食習慣,現在的台灣糕餅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將閩粵傳統、日據時期文化,與台灣在地多元文化涵養、各地區農作物充分融合,發展出獨特樣貌傳統糕餅。

最具地區文化特色的傳統糕餅之一,是基隆的「摩訶」與「必桃」,兩者都具有祈願鬼魂早日投胎重生之意。清朝時期,基隆地區漳州人與泉州人彼此互相對立,在一次大規模械鬥造成百餘死傷後,兩方大老出面調解,共同將死者合葬祭祀,並以宗親取代地域,由基隆當地的十一姓氏宗親輪流舉行中元普渡,維持社會和諧。自此中元普渡成為基隆每年最重要的活動,在其他地區失傳的毛荷與必桃也被保留下來,成為當地特色。

使用當地農產品或飲食習慣為基礎的傳統糕餅,地區特性強烈且深刻,例如大甲芋頭酥,芋頭即是以當地盛產的農作物,而台東洛神花餅也是如此。屏東紅豆餅與萬巒豬腳滷肉餅,而部分地區特色糕餅,起源於當地店家的巧思,例如宜蘭地區的牛舌餅。傳統牛舌餅的餅身厚實,在橢圓長型的餅中央上壓著一條長線,宜蘭的牛舌餅則經過改良,口感薄脆,中間填有不同口味的薄糖。

少數民族文化同樣也妝點了台灣傳統糕餅,例如花蓮的「杜崙」即是原住民族阿美族的傳統食物,是以小米搗製而成的麻糬,經過改良後成為花蓮知名伴手禮。

除上述的傳統糕餅外,還有馬祖繼光餅、嘉義方塊酥、澎湖黑糖糕、台南大餅、高雄打狗餅與木棉酥、台東洛神花餅、桃園桃起酥、台北墨條酥、新北金月娘等。每個地區的傳統點心,都伴隨著當地的發展故事與文化背景,在台灣各地旅遊時,記得嘗嘗傳統糕餅,咀嚼台灣在地文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