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糧食自給率」是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也就是國內消費糧食與國內生產供應的比率。台灣環境適合稻米生長,年產量高達142萬公噸,是國人長年攝取最多的主食。但隨飲食習慣西化、外食人口增加,國內小麥生產量無法供應逐年上升的麵食需求,所以必須大量進口小麥,同時造成糧食自給率下降。因此消費者選擇吃飯或吃麵食,確實和糧食自給率有極大關係。

糧食自給率下降的隱憂

根據官方統計,台灣穀類糧食自給率在2016年降到十年來最低點,除對傳統的米食產業鏈而言是件挫折外,更是「糧食安全」的警訊。

消費者的選擇會影響市場,有消費需求時才會有產業。當消費者不再對米食有興趣,除產業鏈將因此瓦解、稻米的生產量下降外,我國還得向其他國家購買更多糧食。如發生饑荒等國際性的問題,其他國家不願出售糧食時給我國時,所有人都將面臨飢餓,屆時國家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

提昇國產米食競爭力,維繫農業產業鏈

有鑑於此,增加國產米的品質及競爭力刻不容緩,政府透過一些做法來提升糧食自給率,包括:

  • 維持甚至提高農民生產意願:
    透過收購公糧、價高時釋出公糧等方法穩定稻米價格,維持農民生產意願。並輔導小農、青農及企業農投入生產。
  • 提升消費者對國產米信賴:
    除傳統CNS標準的品質認證外,輔導推動CAS、有機等標章驗證。針對國內使用臺灣米原料產製米食產品、料理業者,也鼓勵申辦標示「臺灣米標章」。
  • 輔導業者開發米製品並強化產品行銷:
    幫助業者開發多元化米製品,如:米麵包、米麵條、米冰淇淋等,讓民眾能以多元的方式攝取到更好吃的米食。並配合傳統節慶及地方特色舉辦米推廣活動。

這些做法讓2018年的糧食自給率回升,代表消費者開始對國產米感興趣,開始多攝取國產稻米。

 

依照新的糧食安全指標而言,我國尚未有糧食匱乏的安全問題,但還是要未雨綢繆,除政府積極輔導業者開發更多米食製品,維持台灣農業競爭力外,消費者也可用實際的購買行動支持國產米食產品,讓產業延續,維繫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