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消費減塑,你可以這樣做

午餐時間到了,外食上班族打開手機APP訂外送餐,或是外出購買便當,至少就要用掉一個紙盒、一條橡皮筋、一個塑膠袋,如果再加點一碗湯,又會用掉一個紙碗、一個塑膠蓋,再加上免洗餐具:一雙免洗筷及筷袋、一支塑膠湯匙,吃一餐就為地球增加至少七件垃圾!一般消費者如果想要在日常生活中減塑,可從自備裝食物的容器、餐具開始,吃一頓「沒有廢棄物的午餐」! 優先選擇環保標章商品 若想再進一步實踐「綠色消費」,在買東西時除了看商品本身,更要注重產品如何被生產,還有品牌態度,可優先選擇無包裝商店、環保旅店、環保餐館等低污染、省能源的品牌,以及可回收再利用、具有環保標章的商品。 適量購買、挑選不過度包裝商品 然而,低汙染、可回收,都依然還是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回收只是降低傷害,履行「減塑、零廢棄」的消費精神才是根本之道,像是用多少買多少、挑選不過度包裝的商品,都是減少垃圾量的好作法。 支持無包裝的購物模式 而在購買一些非用不可的生活必需品,如:洗髮精、沐浴乳、食物時,可以自備容器或選擇重複利用的包裝,在波蘭等西方國家,無包裝的商業模式十分常見,量販店也設有無包裝專區,台灣因為礙於法規,無包裝商品的選擇較少,但相信未…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用容器盛裝食物,保存衛生條件不可少

米、麵條、雜糧、零食等不會立刻就吃完的食物時,儲存時要注意放入乾淨容器內保持乾燥,切記不能殘留水分,才能防止食物發霉及細菌滋生。 容器:玻璃罐、不鏽鋼容器是首選 盛裝容器的材質最好要選擇可密封的玻璃罐、不鏽鋼容器,一般塑膠保鮮盒若用久了,表面有刮痕,可能會有化學添加物釋出;玻璃罐的瓶蓋內襯大多是塑膠製的,因此要注意,不要添滿到讓食物接觸到瓶蓋。 夾鏈袋不宜重複使用 有些外食族會使用塑膠夾鏈袋裝食物,但提醒外食族,如果要使用夾鏈袋來裝吃剩的食物,取出袋中的食物食用時,一定要重新加熱再吃才安全。而使用過的夾鏈袋即使洗乾淨了,仍會殘留大量細菌,因此不宜重複使用。 留意保存環境並盡快吃完 買回去的食物最好要標示購買日期或有效期限,並且要在1到2週內吃完。一般米、麵條、雜糧、豆類等乾貨,常溫保存即可,但如果冰箱有空位,建議放在冰箱內保存,更能保持食材新鮮。 最重要:掌握吃多少買多少的原則 平時購買食物,應掌握少量購買的原則,吃多少買多少,吃完再回購,避免因為買太多、食品超過保鮮期限等原因而浪費丟棄,或是吃進不新鮮的食物對健康造成危害。如果有機會,也可以響應時下逐漸興起的「無包裝」趨勢,自備乾淨容…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非萬物皆收,那些食物不適合捐贈給食物銀行?

基於關心「食物浪費與飢餓」議題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食物銀行」,通常會收受各種食品,並將募集到的食物資源,進行妥善分類及整理分送,讓無法自立取得食物的人得以溫飽,這讓許多包裝完整、卻可能被浪費的食物被有效利用,不造成浪費。但你知道嗎?有些食物可是不太能捐贈的喔! 可捐贈給食物銀行的食品有哪些? 家裡總會有些吃不完但又還沒有過期,卻難以割捨的食物。若想延續食物的價值,可送到食物銀行發揮效用。但如何分辨食物適不適合捐贈呢?以下幾點可以做為判斷原則: 包裝完整且標示清楚 捐贈的食品乾貨需為未開封且外包裝有明確成分標示,沒有開封過的食品才能確保內容物能存放到有效期限以上,標示清楚的食品也能避免受贈者發生食物過敏,以及減少食物銀行分配的困擾。 非過期食品 訂定有效期限是為確保食品食用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過期食品在食用上會有安全疑慮,建議捐贈食品有效期限還有一個月以上,讓食物銀行有充分時間將安全食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可常溫儲存 - 乾貨食品:米、麵條、泡麵、餅乾、堅果包、榖片、罐頭、肉鬆 - 烹調用品:沙拉油、醬油 - 常溫飲料:保久乳、沖泡包 - 營養品:奶粉 不建議捐贈給食物銀行的食物    …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減少剩食!國外盛行的「食物銀行」與「社區冰箱」是什麼!?

全世界近年關注「飢餓」與「剩食」議題,根據官方統計,民國104年到108年間,台灣每年產生約50~60萬噸廚餘,其中許多是不必要的食物浪費所導致,因此如果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增加再次利用性,就可以達到減少剩食的問題。 幫助弱勢的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是經過正式立案並受政府規範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從幫助弱勢出發,透過勸募即期的食品與物資,進行倉儲、分配並轉送給無法自力獲得足夠飲食資源的人,來協助解決剩食問題。 新型態的食物銀行:社區冰箱 由於消費者偏好剛出爐的麵包的口感,或是外觀美麗的蔬果等,因此像隔夜麵包、不佳外觀的蔬果雖然還可被食用,但往往會被丟進廚餘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許多國家發展出「社區冰箱」的概念。 這種「社區冰箱」除了固定時間會有志工前往確認食物狀況,基本上有點類似無人商店,只要捐贈者確保手上的即期品、乾貨、餅乾甚至難以保存的醜蔬果等生鮮物資符合完整包裝、食品安全原則,就可以把這些物資放到「社區冰箱」與他人共享,不論是誰都可以匿名無償領取,作為活化社區剩食的媒介,達到不浪費的目的,需要留意的是,現行社區冰箱容易有些潛在問題與成本,像是冰箱溫度需24小時控管、需求者的基本食安知識…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為什麼乾糧有豐富營養素還能久放不壞?保存期限更達一年!?

乾糧其實是種泛稱,在登山健行、長途旅遊或防災包的儲備糧食都常見到,乾糧種類不限於餅乾、泡麵,也包含肉乾、罐頭等。這些食物共通特點就是體積小、便於攜帶,且不易變質,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甚至可保存一年以上,究竟是為什麼呢? 微生物是食物腐敗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食物的腐敗、變質與否,取決於有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這些微生物又可分為腐敗菌與危害菌。其中,腐敗菌會產生醋酸、臭味氣體等讓食物無法入口,但不見得會造成食安危害。反之,危害菌不一定會造成腐敗,卻會導致食品中毒,如: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等。 因此,若想要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就必須減少微生物的數量。從原料的菌量控制開始,一直到高溫殺菌或滅菌等加工流程,都是管控微生物的關鍵!而罐頭,就是透過高溫滅菌的方式,將其中的微生物殺至死滅,讓保存期限大幅延長! 減少微生物滋生的方式 大部分的食物為了口感無法進行高溫滅菌,就需要透過改變食物成分降低微生物滋生,其中,水活性也是決定微生物滋生的重要因子,水活性是指能被細菌、黴菌等微生物利用的水份多寡,當水活性越低,微生物能夠利用的水越少,也就越難以生存,所以只要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透過乾燥、醃漬、濃縮…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糖嗎?小心成癮,又有健康問題!

甜食、含糖飲料、烘焙食品是許多人喜愛的食物,但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吃進許多的「糖」,這和肥胖、蛀牙,甚至與青春痘等多種問題息息相關。孩子成長過程中,糖是需要的嗎? 過多的糖是阻礙生長的關鍵 研究發現,孩童在攝取含糖飲料後會減少分泌生長激素,而生長激素是孩童長高的關鍵物質,因此有醫師建議小孩盡量少喝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的糖攝取造成兒童肥胖,影響其身體健康。此外,研究也發現攝取過多的糖會抑制免疫系統,可能讓小孩容易得到感冒等問題。 小心!糖可能具備成癮性 國外研究發現,糖可能有成癮性,青春期族群若已習慣攝取含糖飲料,可能會造成頭痛、專心度下降等問題,因此平時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被「糖」控制! 多少糖量才適合 糖,當然是越少越好。但糖又是常見的調味料,很難在生活中避免,那吃多少量可以被接受?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熱量2,000大卡計算,一日不得超過50克,而只要一杯全糖的珍珠奶茶、碳酸飲料、果汁…等就超過標準,所以學童和青春期小孩要注意含糖飲料的攝取,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飲食習慣可以從小養成,應妥善教育孩…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手搖飲選半糖,真的比較健康嗎?

想喝飲料,總是會說服自己點半糖或微糖,好像比較健康一些。但你知道嗎?大部分飲料店的半糖都不是真的「半糖」,而是指口味上的半糖而非糖量,根據調查指出,半糖的糖量實際上約為全糖的7到8分,這表示我們就算點了半糖,其實幾乎還是吃進許多糖! 想知道自己吃下多少糖嗎?快留意糖的標示 手搖飲自1980年代興起,深受大眾喜愛。但即使是同樣名稱的飲料,卻因各家業者配方不一,糖使用量及定義不同,常造成消費者混淆。為解決此狀況,2015年起台灣針對食品及手搖飲業者進行規範,尤其是糖量,無論是「手搖飲」或「包裝飲料」,都要求業者必須在營養標示上清楚標示「單糖」與「雙糖」的總和。因此想了解自己到底喝了多少糖下肚,養成留意食品標示的習慣並持續留意食品及飲料的最新規範會是好方法。 如果愛喝手搖飲,除糖量外也要留意配料 手搖杯飲料除了飲料本身外,也常常添加粉圓、布丁、椰果等增添口感的配料,使消費者無意間吃下配料中添加的精製糖及精製碳水化合物!因此選擇手搖飲時不僅要考量糖量標示外,配料也很重要。如果一定要享受口感,盡量挑選低熱量配料,例如:無糖的愛玉及仙草凍都可以是選項之一。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學童為什麼容易吃不飽?專家告訴你解決方法!

正值發育期的學童,下課時常呼朋引伴到學校福利社或便利商店去「覓食」。而許多家長納悶,學童都有吃正餐,為什麼下課還需要去買點心呢? 學童平常有吃飽,但沒吃夠營養 首先,我們先了解學童三餐吃了什麼?除了中餐有營養師顧著,學童的早餐常是在學校附近早餐店隨便吃,下午又吃不健康的點心。 以傳統早餐店經常供應的煎蛋餅、蘿蔔糕來說,雖然份量不多,但吃下去的油量卻很驚人!速食餐廳的炸薯餅雖鹹香酥脆,但一片所含脂肪,可能佔一天油脂攝取建議量的25%以上。此外,便利商店各式口味的麵包,也隱藏許多油脂及糖,若再搭配一杯奶茶,更是不得了! 這些看似豐富的餐食,大多屬於精製食物,具升糖指數較高的特性,吃下去後血糖急速上升,維持短時間後又快速下降,造成學童有吃不飽的感覺,可能在血糖較低時又額外吃進更多熱量。 學童要注意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 長期的不良飲食型態,容易導致全穀雜糧及蔬果攝取不足,進而使學童缺乏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等必要的營養素,影響孩童新陳代謝、免疫能力,甚至腦部發展,非常值得爸媽們注意! 培養學童正確的擇食觀念,家裡長輩也要以身作則,要選擇原態食物為主。在主食上像糙米、蕃薯等未精製的全穀雜糧…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食品科學的秘密,餅乾、麵包為什麼能如此酥脆?

「咔滋,咔滋」,一口咬下香氣誘人的餅乾、麵包,清脆的聲響伴隨而來,這般口感總是讓人愛不釋手,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餅乾、麵包能夠如此酥脆呢? 糖、油賦予食品酥脆的特性 其實,「酥」和「脆」是兩種不同的口感,「酥」是酥鬆,像是菠蘿麵包的菠蘿皮,可以感覺到它的輕盈;「脆」則是脆硬,如同杏仁瓦片的質地,比較耐嚼。而影響酥脆質地的關鍵因素有兩個,分別是糖與油。 糖:糖會提升成品脆度,然而蜂蜜、楓糖等液態糖會使麵團含水量升高,進而導致成品中心口感轉為鬆軟,如想保有整體的酥脆口感,建議選用固態的砂糖。 油:油的含量越多,成品會越酥鬆,因此在傳統糕餅中,會使用豬油或奶油堆疊油酥皮,營造多層次的口感,像是太陽餅、菊花酥、蛋黃酥,都利用了這樣的手法。 在近年少糖、少油的健康浪潮之下,許多食譜調降了油與糖的比例,因此成品的味道和口感可能會稍有改變;反之,當餅乾或麵包越酥、越脆,可能就是添加越多的油與糖,讓人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增加了身體的負擔。所以,下次在選擇餅乾與麵包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思考看看,自己是不是誤入了油與糖的美味陷阱呢?
Read More
快問快答調理複合

蠔油的蠔是蚵嗎?

蚵仔和生蠔常被誤認是不同的生物,一般民眾常認為去殼、較小顆的是蚵仔,帶殼、較大顆且可生吃的是生蠔,但其實不論是蚵還是蠔,都是指「牡蠣」。既然如此,為什麼蠔油不叫蚵油或是牡蠣油呢?這是因為蠔油的起源來自兩廣地區,不同於閩南地區稱牡蠣為蚵,廣東人稱它為蠔,因此由牡蠣做成的醬汁就稱為蠔油了。 相傳蠔油的發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一位茶館老闆忙碌中忘記鍋中正煮著牡蠣,直至他想起、慌張地掀開鍋蓋時,發現湯汁變色且快燒乾。經關火試嚐後,發現這變色的汁液竟別有一番風味,於是蠔油就此站上飲食史的舞台。 傳統的蠔油製程是由水煮牡蠣時產生的蠔汁不斷熬製、過濾而成,當蠔汁顏色從乳白煮至深棕色時,再酌量添加糖、鹽、味精調味、並以澱粉增稠後,即完成蠔油的提煉。現代為以更有效率方式生產蠔油,改以直接進貨濃縮蠔汁、加上醬油等調味料調配出蠔油,雖然生產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減少了一些蠔油特殊的香氣及鮮甜。 而這種大量生產的蠔油之所以吃起來鮮甜不如傳統製法,主要是因為熬煮蠔汁過程中,蛋白質會分解成多種小分子胺基酸,特別是麩胺酸,這些胺基酸又和蠔中天然的核苷酸協同作用在味蕾,帶來了蠔油的鮮味。大量生產的製程缺乏了這一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