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庚國小
長常食在地 庚我減碳趣
夢想簡介
結合食農教育與永續理念,帶領學生探索天災與農業的關聯及龜山地區農產特性。透過PBL教學法,學生親身參與種植蔬菜、蚯蚓堆肥、水耕蔬菜及綠屋頂營造,實踐低碳環保與永續農業。此外實作咖啡渣蚊香、環保酵素、綠拿鐵等活動,體驗資源循環與創造力的結合。透過實際參訪與外部資源引入,深化學生對在地文化與永續食物的認識,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及環境保護意識,實現「吃當季、食在地」的行動目標,並向校內外推廣綠色理念。
飲食夢想實踐紀錄影片
9月實踐紀錄
為了讓學生們能快速了解永續食物的議題,連結日常生活經驗,透過繪本介紹《菜園裡的美味大餐:春夏》《菜園裡的美味大餐:春夏秋冬》這兩本繪本,分別介紹了菜園內常見的四季蔬菜,認識其生長環境及特徵,並在後面介紹DIY食譜,讓學生們吃當季食物的重要性。除了透過文本的閱讀幫助學生們認識永續食物,也透過實物觀察,認識馬鈴薯是用塊莖種植與常見的地瓜不同,也了解發芽的馬鈴薯是不能食用的。
除了透過文本的閱讀幫助學生們認識永續食物,也透過桌遊的方式,體驗《平衡地球美食家》這款遊 戲,透過食材選購的過程,了解不同食材來源對環境的影響,如進口食材也許價格便 宜,但運送過程中會產生高碳排放的問題,反之,在地食材會有價格較高的狀況,讓學生們了解兼顧經濟與環境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我們開始想了解在地食物對於地方的意義,我們透過國語日報多文本閱讀,認識台灣各地的在地食材,報導中不只是單純介紹吃,而是經過一連串的活動後才享用到美食,讓人更加懂得惜食的重要,也認識當地的文化與產業,這也讓我們更加好奇,我們的家鄉:龜山的在地食材是什麼?
10月實踐紀錄
我們透過閱讀龜山在地化教材,認識龜山有稻米、茶、咖啡等特產,更有《楓茶米休閒農業區》在進行農產銷售與觀光農業的推廣,也讓我們更想要實際走訪龜山的農業區,於是 我們前往《益成茶行》進行一日茶農體驗,認識製茶的完整流程,也體驗採茶,了解一 心二葉的採收標準,還進行綠茶凍DIY,中午更將早上茶凍用過的茶葉入菜,成為好吃美 味的茶葉煎蛋,真的是一點都沒有浪費,此外主動幫忙老闆娘剝茶籽殼,老闆娘也煮了 好吃的茶油麵線感謝我們,從一連串的體驗,我們更能理解農夫的艱辛。孩子們突發奇 想也想試著在校園種茶,假如成功的話就能想喝就喝到了,於是向老闆娘訂了一些茶苗帶回學校。為了落實永續循環的精神,我們向老闆娘要了一些茶籽殼與烘茶所留下的枯 葉與茶枝帶回去學校改善校園土壤。
有了益成茶行踏查的體驗,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 生活中實踐永續食物,於是我們邀請了吳嘉莉老師來班上分享《下一步食續》講座,嘉莉老師本身是環境部淨零綠生活的種子教師,介紹因為極端氣候,所以永續食物變的刻不容緩,也介紹了碳足跡與惜食的觀念,有太多食物是因為美觀問題而被丟棄的,這樣的浪費無形中也產生碳排。我們更體驗了一日三餐的食物選擇活動,發現大多數的同學日常 還是選擇進口與肉類的食物為主,所以老師告訴我們落實永續食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蔬果少吃肉,吃當季食在地。
透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們了解吃當季、食在地的重要性,然而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 忘記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永續食物的觀念,於是我們決定深入了解,找出真正的問題,利 用曼陀羅思考法進行小組討論,以永續食物為題進行九宮格關鍵字思考,學生們寫許多 關鍵字如:多吃蔬菜少吃肉、減少食物浪費、自己種植、極端氣候、廚餘再利用,食農教育等。
透過曼陀羅思考法的發散後,我們決定先從熟悉的校園著手,如何在校園裡落實永續食物?於是我們踏查校園的菜園,在菜園裡認識了蔬菜種植區、香草植物區、落葉堆肥區、雨撲滿、網室、瓜果爬藤區,其中雨撲滿與網室更是老師以前帶領學長姐們完成的,令我們印象更加深刻,利用雨撲滿的水灌溉菜園內的植物,網室用來種植較怕蟲害的植物,讓我們認識校園的永續食物作法外,也認識多元的種植方式。
11月實踐紀錄
此外我們也從先前的活動體驗,發現因為近年因飲食文化改變,所以影響永續食物的落實,所以我們主動邀請 《稻田裡的教室》作者林如貞老師入班分享,介紹了從餐桌落實綠色生活的重要性,分享自身的經驗,強調吃在地、健康的食材對於健康的影響,老師更利用自身種植的台南秈18為我們打了營養滿分的米漿,每個人都喝得津津有味,也希望我們可以多吃在地米食減少碳足跡的產生。
持續執行日常的澆水與施肥,過程中讓孩子們體驗到因為颱風因素,造成部分種植的菜苗死亡,颱風後孩子們前往菜園發現自己辛苦種植的心血毀於一旦,更加能體會農民的艱辛與不易。
為了檢測同學們經過這麼多活動後有沒有改變自己的習慣,我們引入《黑松基金會》提供的永續餐桌教具,讓同學們體驗去超市買食材做成晚餐,大家都學會購買時除了要看價格外,也要留意它的產地,這樣才不會造成高碳足跡的一餐,對環境造成負擔,我們也把這個重要觀念與家人們分享,希望能影響他們的選購習慣。
最後我們利用黑松愛地兒五步驟小書的選擇切入點學習單來幫我們聚焦問題,我們希望問題能 跟日常生活切合,這樣才能讓人能感同身受,所以我們回想過去的生活經驗,我們想到 了颱風來臨前大家前往超市搶菜的日子,天災破壞蔬菜,造成菜價飆漲買不到菜的狀 況,決定將問題訂在:「如何透過日常種植落實永續食物?」我們想藉由實際種植,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碳足跡,落實吃當季、食在地的精神。
因為我們過去沒有種植蔬菜的經驗,所以我們邀請在地農夫:好楓戶農家入校指導我們種植技巧與需要注意的事,我們利用菜園的蔬菜種植區進行體驗,先利用鏟子將土撥鬆後,取適當距離後,挖出適合菜苗種植的大小,小心翼翼將菜苗移植,覆土後澆水,期待菜苗能健康長大。
除了菜園種植外,我們也開始思考校園還有哪些地方適合種植,我們發現教室正上方的頂樓空間:天空廣場日照充足,但下雨時會有雨水滲漏的問題,所以造成教室外走廊會溼答答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向校長分享我們的發現,校長建議我們可以在頂樓做綠屋頂。
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綠屋頂的營造,我們先請職工叔叔幫我們將校園活動剩下的帆布廢物利用,鋪設在天空廣場作為防水層使用,接著用磚頭固定, 我們也觀看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學習綠屋頂的概念,在天空廣場種植植物,我們主動與交大DIYGREEN 團隊合作訂購他們所開發的綠屋頂套組。
利用寶特瓶作為底下的儲水與支撐層,透過棉繩吸水,這樣能有效減少澆灌所浪費的水也能減少廢棄物,更能為我們的教室降溫,我們也與慈濟環保回收站合作,請師叔師姑們幫忙蒐集硬度較高的塑膠回收瓶。
透過我們不斷地努力組裝,讓天空廣場搖身一變變成我們學校的天空農場,讓更多人能欣賞到植物。
12月實踐紀錄
在種植的過程我們也遇到植物需要施肥的問題,但購買肥料除了是一筆額外的開銷外,要對土壤友善的肥料更是不多,所以我們決定自己來做肥料,引入交大DIYGREEN團隊開發蚯蚓堆肥箱自己飼養蚯蚓來吃生廚餘,日常生活中會有需多生廚餘的產生,透過蚯蚓減少廢棄物外,蚯蚓糞也是溫和的肥料,生廚餘產生的水分經過蚯蚓糞後,就是另一種液態肥料,它們會被保存在下方的寶特瓶中。
我們也爭取社會資源,與綠茵子公司合作香草傳愛擁抱地球的活動,贈送100株香草苗給我們種植,活動當天我們邀請了校長、三年 級同學、家長們、社區發展協會的爺爺奶奶們與黑松基金會的哥哥姊姊共百人來響應我 們的活動,讓更多人為永續環境一起努力,我們致贈親手製作的茶渣擴香石盆給社區爺 爺奶奶們,讓他們可以在家中種植植物,也介紹我們的天空農場給更多人認識,我們也將成果拍成影片(https://reurl.cc/74mAyD)投稿到桃園市心三美競賽分享愛護環境做好事的精神,活動後也登上國語日報(https://reurl.cc/EgeN20),讓更多人知道愛護地球永續與年紀無關。
此外我們想要更了解蚯蚓與菜的用,我們實際參訪了双源魚菜蚯共生農場,農場將過去常見的魚菜共生結合了蚯蚓,利用有機的方式,蚯蚓負責消耗較醜的菜葉,過多的蚯蚓餵食給魚,魚、蚯蚓的糞便提供菜生長所需的養分,落實永續的循環概念。利用寶特瓶做了一個簡易的魚菜共生瓶,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魚菜共生的概念,帶新鮮的蔬菜與家人們分享。
在參訪中認識了水耕蔬菜的種植方式,更影響了我們後續在教室內引入一個簡易水管管耕架進行種植,還利用保麗龍浮板在天空廣場水池種植植物。
此外我們也為了擴大影響力,所以我們與長庚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利用假日在社區聖誕市集時向民眾們宣導我 們在學校為永續食物所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特別製作的蚯蚓堆肥教具箱帶去宣導,也請 民眾們體驗永續餐桌桌遊,更與我們一同宣誓永續食物宣言,表達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的決心,也發放咖啡渣蚊香當作小禮物。
我們也將日常死亡的菜苗蒐集起來,結合家中的生廚餘與校園柚子樹的落果,邀請永續食力單位來入班教導我們環保酵素的製作,老師介紹黑糖、生廚餘與水的比例,我們依序將東西加入後,用棍子耐心攪拌靜待三個月後就能拿來灌溉菜園。
為了要克服許多人不吃菜挑食的習慣,我們也將在双源魚菜蚯共生農場帶回的部份蔬菜搭配當季盛產的蘋果、香蕉打成營養滿分的綠拿鐵,不同於平常的蔬果汁,綠拿鐵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比較不會有糖分攝取過多的問題,加上是親自採收的蔬菜,所以不用加糖就香甜可口。
我們有發揮創意結合藝術領域,手作可愛的在地蔬果牛公仔,利用黏土捏出牛與蔬果,因為牛是一種高碳排的動物,希望可以藉此提醒大家少吃牛,多選擇當季、 當地盛產的蔬果。
過去的永續食物常停留在吃的部份,忽略減少浪費與增加循環的重要 性,所以我們思考日常最多的生廚餘莫過於茶渣與咖啡渣,泡完茶或咖啡後就丟入垃圾 桶,無形中也造成許多浪費,所以我們向社區周遭的超商與飲料店募集茶渣與咖啡渣, 將它們再利用,除了可以減少浪費外,更在募集過程向商家傳遞永續食物的重要。
後續我們也將蒐集到的咖啡渣與茶葉渣實際做成堆肥、咖啡渣蚊香、咖啡渣手工皂、茶渣擴香石種植盆,在之後的分享宣言時使用。
我們也邀請家長們一同響應我們的活動,將學校採收的蔬菜與家中的菜帶來學校,親師生合作做成美味健康滿分的蔬菜煎餅,讓孩子們學習切菜、攪拌麵粉、打蛋等家事體驗,家長們協助家事指導與維持烹調安全,最後也到菜園香草植物區採收芳香萬壽菊葉,加溫開水泡成有百香果風味的芳香萬壽菊茶,搭配蔬菜煎餅一起食用。
為了讓永續食物的觀念及我們創造天空農場的故事能更快速推廣給其他同學,班上決定 成立食農減碳小尖兵,全班分工合作,依照每個人的專長與喜好,進行分組,內容包含 規劃講稿、推廣永續餐桌桌遊、校園菜園實地導覽、芳香萬壽菊茶品嘗等,學生們主動 接洽時間進行低年級入班推廣。
1月實踐紀錄
此外也有翼詠科技公司看到我們的努力,主動透過水耕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跟我聯絡,表達它們想要捐贈研究試驗完的水耕種植架給班上,活動當天由水耕霖的老闆入班為孩子們介紹水耕種植的技巧與科學施肥的方法,與主任、老師、翼詠科技的執行長還有家長們一同種下菜苗,完成這次意義非凡的捐贈活動,也讓我們更加期待之後的成果。
在校園推廣的部份,校長也看到我與班上孩子們的努力,討論要在校園多增設落葉堆肥區作教學使用,我們選擇了柚子樹下的閒置空間,將校園蒐集到的落葉與落果放置在裡面,加入土壤、菌粉、咖啡渣不斷攪拌,期待之後會有肥沃的堆肥土可以使用。
2月實踐紀錄
趁著重新開學的時間,剛好過立春沒幾天,氣候溫度適宜我們繼續開始我們的種植體驗計畫,我們買了新一批的菜苗種在我們辛苦營造的天空農場,經歷過很多次的種植後,我們變得越來越有經驗,種下許多種萵苣類的蔬菜,也順便整理巡視一下經過一個寒假後的天空農場,果然開始嶄露出生機,期待之後這些菜都能健康茁壯。
先前的種植都是利用菜苗,隨著種植經驗增加與春天來臨,我們決定挑戰看看利用櫻桃蘿蔔的種子進行種植,剛好也搭配自然課所學的點播法,我們先挖掘好適當的種植穴,接著放入兩顆種子作為保險,期待之後能順利發芽,讓我們吃到自己種的櫻桃蘿蔔。
經過一個寒假,室內水耕架的蔬菜迎來第一次採收,我們把生長到適合的收成的蔬菜進行收成,也重新種下新一批的蔬菜,收成一部分作為中午營養午餐加菜使用,一部分分送給科任老師們,感謝他們日常照顧我們的辛勞。
也送到學校辦公室給主任、組長們,希望他們能吃到我們用心栽種健康無毒有機的蔬菜,我們也送給警衛阿伯,感謝他日常為我們守護校園的安全,除了表達感謝外,也傳遞吃在地,食當季的重要性,我們也親自動手將蔬菜洗乾淨後,為中午的午餐加菜。
3月實踐紀錄
在植樹節的當天我們再次邀請在地農家好楓戶農家的兩位老師來帶我們透過種植菜苗響應植樹節活動,有了多次經驗後,我們更加熟悉菜苗的種植方式,老師們也看見我們的改變,稱讚我們越來越有小小農夫的樣子了,我們也習慣不用工具,用自己的雙手去挖掘土壤了。
我們與信義房屋志工合作,邀起他們到校協助清理校園生態池與落葉堆肥區,當天冒著寒冷的天氣,信義房屋的叔叔阿姨們不畏寒冷,依然認真地在幫忙我們清理生態池多年的外來種植物與淤泥,我們在一旁協助,將清運上來的汙泥與植物運送至落葉堆肥區作為堆肥再利用,我們也為了感謝信義房屋志工叔叔阿姨們的辛勞,我們特別贈送他們我們在教室利用水耕蔬菜架種植的有機蔬菜,期望他們能吃得健康又開心,也透過這次機會向社會大眾再次宣導吃在地、食當季的重要性。
我們在種植育苗時,常常發現所用的種植盆或是育苗盒常常是塑膠做的,讓我們想到這些其實都算是生活中的廢棄物,而且造成大量塑膠的使用,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可以如何減塑減廢,於是我們上網蒐集資料發現有紙育苗盆,我們決定透過二手紙紙漿進行DIY製作看看,於是我們開始蒐集日常的二手廢紙:考卷、傳單、報紙等紙類開始加水撕碎泡爛成紙漿,之後開始利用蒐集回來的育苗盒來當作模型,將紙漿糊上,等待它們乾燥凝固,就是一個可分解對環境友善的育苗盆。
4月實踐紀錄
辛苦種植櫻桃蘿蔔一個多月來,時常需要上去澆水觀察牠們的生長狀況,終於迎來第一次收成,學生們體驗在校園拔蘿蔔的感覺,開心唱著兒歌~拔蘿蔔,真的是一次有趣的體驗。
此外我們除了收成了一些櫻桃蘿蔔讓大家大開眼界外,我們也將教室內的水耕蔬菜帶去黑松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教師分享會,與其他桃園市的老師們分享我們的種植成果,也趁機推廣吃在地、食當季的重要性,我們也與黑松基金會的執行長合影留念。
一個月前種植在菜園的菜苗逐漸長大了,於是我們到菜園仔細看看有沒有菜蟲的出現,找了很久都還沒有發現紋白蝶的幼蟲,不過發現許多蛾類的幼蟲,我們並沒有驅趕牠,因為我們吃的菜量也有限,保留給牠們可以吃。所以小心翼翼觀察,讓這些毛毛蟲能有機會可以成長。
與育秀教育基金會合作,引進「國產雜糧教學車」入校,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在地雜糧如小麥等的重要性與應用。實際進行米鬆餅DIY活動,從種子到成品的體驗過程,強化糧食自主與多元飲食文化的理解。
參訪楓茶米休閒農業區的「吳特色十九站」農業場域,由專人導覽玉米種植流程、與體驗玉米饅頭DIY。學生實際走入田間,體驗種植與休閒農業區走讀導覽活動,深化對在地農業與休閒農業永續轉型的理解。
5月實踐紀錄
將成長可以收成的櫻桃蘿蔔做利用,結合國語課所提到的泡菜,做成創意有趣的雪碧櫻桃蘿蔔涼拌菜,我們先到天空農場收成我們的櫻桃蘿蔔,才發現原來它也是十字花科的植物,所以上面出現許多綠色毛毛蟲,就是我們常見的菜蟲,更是我們自然課期待已久的紋白蝶幼蟲,所以我們決定把部分的菜葉留起來給牠們吃,順便可以觀察牠們的成長過程。
接著我們把採收好的櫻桃蘿蔔外表用清水洗淨後,由同學媽媽們指導、協助我們開始將櫻桃蘿蔔切成薄片,接著加入醋、雪碧來醃漬櫻桃蘿蔔,很期待甜甜的雪碧搭配酸酸的白醋可以成為一道好吃簡單的涼拌菜,讓之後的中午午餐可以加菜。
我們邀請了桃園市環保局的環境教育講師來幫我們說故事,是關於永續食物議題的繪本,我們從故事中再次學到吃在地,食當季的重要,為了感謝老師辛苦說故事給我們,我們邀請老師到我們的天空農場與校園菜園實際走走看看,由我們為他們導覽裡面有哪些植物與用途,讓更多人能認識我們對於永續食物的努力。
在黑松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學生前往錄音室參與Podcast節目錄製,主題聚焦於「永續食物與孩子的行動力」。學生們分享課堂學習、種植經驗、社區推廣、綠屋頂建置歷程等,訓練口語表達力與媒體製作素養,並透過線上平台擴散影響。
結合社會課所學,由老師帶領學生走訪社區全聯,實地觀察蔬果來源、食材標示與包裝材質,進行食物里程與碳足跡概念的實地連結。學生小組記錄與統整後發表簡報,思考如何在日常選購中做出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培養負責任消費與批判性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