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蕭淑芬:在都市也能耕耘孩子的心田

中正幼兒園實踐食農教育的創新之路

一座位於臺北市中心二樓的公寓式幼兒園,孩子每天穿梭在陽台上的小菜園與教室間,聞著土壤的氣味、親手洗菜、動手做料理。這不是一場短暫的體驗活動,而是一段日復一日、由老師與孩子共同堆疊出來的生活教育歷程。

中正幼兒園園長蕭淑芬深信,教育應該從孩子最貼近的生活出發,而「吃」正是孩子每日生活中最關心、也最具學習可能的起點。讓我們走進中正幼兒園,看看他們多年來如何透過實踐食農教育在都市中生根,透過一餐一菜間,慢慢長成孩子一生的力量。

圖片來源:蕭淑芬 提供


從孩子的需求出發:食農教育在幼兒園的扎根起點

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蕭淑芬園長(上圖)在食農教育的推廣上不遺餘力,無論是個人或學校皆屢獲殊榮,蕭淑芬也榮獲農業部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許多人認為,在都會地區推動食農教育並不容易,但中正幼兒園以飲食為核心持續發展至今,當初為何選擇以飲食作為教學主軸?

「會選這個主題,是因為回到孩子的需求,以及我們看到孩子關心的事。」幼兒園本就是從生活出發的學習場域,孩子每日在園八小時中,有兩次點心與午餐時間,將近兩小時跟吃相關。「今天學校吃什麼?可能影響到孩子整天的心情。」基於對孩子需求的觀察,老師在設計課程時便以食農教育為主軸,時常舉辦親子共廚與烹飪活動,循序漸進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


動手實作與統整思維:幼兒也能學會AI世代的關鍵能力

談及實際操作,難免涉及刀具與火源,家長會否擔心?她表示,或許因都會區雙薪家庭比例高,外食頻率增加,親子共煮機會較少,因此當幼兒園舉辦料理活動時,反而獲得家長高度支持。「在學校做菜,家長覺得有趣又安全,因為場地與器具皆經過篩選與規劃,老師引導進行基本且安全的料理操作。同儕一起參與,也促進了自然的觀摩與學習。」

部分家長關心孩子在活動中是否能獲得認知發展,她指出,料理過程本身就是整合學習的場域,孩子在實作中不斷嘗試與思考,也能培養出邏輯推理與解決問題能力。老師們會分享經驗,其實跟「AI世代」所需要培養的運算思維,都是可以相扣合的,只是載體不一樣。「當孩子學會照顧自己,這能力將伴隨一生,並進一步延伸為關心他人與環境的能力。我認為這可能比學會123還更重要。」

克服都市限制:在二樓陽台打造食農綠洲

位居臺北都會區的中正幼兒園,如何克服空間上的限制,將食農教育融合在教學中,讓孩子也可以享受田園樂?蕭淑芬說,在都市裡做食農教育,往往會被人家說:「你做不贏鄉下的啦!人家有一片田,一望無際就是田園,你的資源就是很有限......」但她認為,食農這件事在都市其實更重要。

位於二樓的公寓式幼兒園,唯一半戶外的空間就是陽台。陽台雖然不大,但藉由這些年的規劃跟種植經驗累積下,共種植了三十多種農作物,「我們紅肉柳丁也有種出來,早上我才剛去陽台看,我們的花椰菜快開花了!之前也曾種出高麗菜!」

蕭淑芬認為,他們目標並不是要「大量」的種植,而是要讓孩子看到作物生長的過程,透過精心規劃,小空間也能展現農業教育的價值。社區資源也成為重要推動力量,頂樓與其他單位共建菜園,里長協助爭取閒置地,讓孩子種植香草。社區居民也能親近這些作物,「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忙。」


從遊戲中學會惜食:以趣味教學深化飲食素養

蕭淑芬認為,過往教育重視升學,這幾年隨著食安問題,大家開始關心「吃」這件事,在吸取不同國家的教學經驗,透過跨科、跨領域並加入趣味的方式,食農教育也轉為多元發展,引導孩子有更多認識食物與土地的機會,打破過往單一的知識導向。

2023年,中正幼兒園師生共同編創了「惜食大富翁」教案,推動惜食環境教育。蕭淑芬說,幼兒園會培養孩子「吃多少、拿多少」的概念,這其實就是珍惜食物的態度。過去「宣導」的方式,不見得能將飲食觀念傳遞到孩子心裡,但從孩子喜歡的遊戲著手,從鄰近的蔬果行或賣場直接獲得第一手的經驗累積,結合桌遊的遊戲機制將觀念整合,可以讓孩子對惜食行動更加深刻,並運用在生活中。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實地帶孩子至賣場觀察「醜蔬果」與「即期品」,一位孩子看到醜蔬果說:「阿嬤有說那個香蕉有黑點點,還是可以吃的,而且會很甜喔!」;另外像打包這件事,孩子在遊戲中玩過理解以後,就會將這樣的觀念帶回家庭。當家庭外出用餐吃不完的時候,孩子就會主動提議外食打包,成為家中推動惜食的小種子。

老師與孩子一起學習:在教學現場中持續嘗試與成長

親子共煮活動中,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原型食物。教師將食材展示後,讓孩子「認領」帶回家創作料理。孩子隔天分享:「媽媽用葡萄做成軟糖、蛋糕、吐司......我們才發現民間有好多料理高手!」這樣的歷程,不僅啟發孩子,也激發家長參與與創意。

食農教育也啟發並陪伴孩子探索、嘗試陌生又害怕的東西,更賦予孩子夢想的路徑。「有次孩子誤將顏色、外型和地瓜相像的『薑』買回,老師也很可愛就讓他們買回來。回來煮一煮,吃了以後,才恍然大悟的說:『它不是地瓜!』」另有挑食的孩子,因課程認識蔥並參與製作蔥蛋,從排斥到喜愛,更立志成為廚師。

老師們在備課時,很多時候也要學習教科書上不見得有的內容。蕭淑芬回憶,剛開始把「有機」觀念帶進教學,讓蚯蚓去分解生廚餘時,她看到本來很害怕蚯蚓的老師,經歷後也發現沒有想像中恐怖,甚至敢去觸摸蚯蚓;有一次他們嘗試在冬天曬蘿蔔乾,實驗後發現臺北日照少,於是老師突發奇想,利用氣炸鍋、烤箱等器具發展出不同「曬蘿蔔」方式, 「因為孩子,讓我們在生活中增添很多樂趣與驚喜,平常我們都不會去做這些事,可是因為孩子想要做,讓我們會有更多嘗試的動力!」


讓食物說故事:未來食農教育的願景

談及未來夢想,她談到,因為參與2024年農業部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有機會看到不同縣市為食農教育努力的人,例如獲頒特優獎的臺南市安慶國小的廖肇瑞老師,以營養午餐食材為主體,跟學校師生一起編輯「溯源菜單」,紀錄每道料理背後的食材生產來歷,讓學生可以瞭解、甚至參與過程,「孩子其實真的很關心自己吃了什麼,如果可以透過圖像,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知道每天吃的食物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件事情很值得去做,也很有意義。」

蕭淑芬說,「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做食農教育,只是當你開始覺察,就能更細緻地觸及更多面向。」她也感動於與不同縣市的夥伴交流時,發現全臺有許多人在努力耕耘,「原來小小的臺灣,有這麼多人在關心飲食教育,而這件事其實我們做得並不差。期待自己可以持續做這樣的事情,影響更多學校與教育現場。」

《灃食・客》 issue15

 食物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氣候變遷、人口成長與健康危機,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吃什麼、怎麼吃、以及為何而吃。

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