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詹慧珍:「吃」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打開食物設計的大門,探索餐盤外的世界

如果食物能說話,它想傳遞什麼訊息?

從一杯看似平凡的珍珠奶茶、一片喀滋作響的洋芋片開始,打開設計的感官之門──原來「吃」不只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場關於未來的提問。UOVO Food Design Studio 創辦人詹慧珍(Amber Chen)從公平貿易出發,最終走入食物設計的世界。她以設計為工具、以食物為語言,引導我們重新看待日常飲食:吃下去的,不只是滋味,而是選擇、思考、風土與未來。

圖片來源:UOVO Food Design Studio 提供


食物設計是什麼?

《食物設計 Design Beyond Food:臺灣第一本「食物設計」實戰聖經》的作者,也是UOVO Food Design Studio 創辦人詹慧珍 (Amber) 談到,現今國際間對「食物設計」沒有統一定義,不過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她簡單劃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可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另一種則是間接「以食物為媒介」的設計,可能是器皿、空間、服務,甚至是一段飲食的經驗。

這門跨界跨域的學科,結合了創造體驗、傳遞訊息、解決問題的三大任務。常有人問:「廚師與食物設計師的差別在哪裡?」她認為最大的不同在於廚師聚焦於餐盤內的食物——食材、風味、料理技法;而食物設計師除了關注食物本身,更多是圍繞在「有食有關」、「餐盤外」的設計和體驗,包括菜單設計是否反映主題?餐具食器是否呼應主題的概念?因此,詹慧珍提到2024年在全台最大有機連鎖通路里仁舉辦「永續飲食體驗會」,呼應永續主題,設計以回收咖啡渣做成的再生紙菜單,餐宴所使用的食器,也呼應博物館展品概念。


六個食物設計視角,帶你看見「餐盤外的世界」

一、用食物來設計溝通

素食者在祭祀時,還是需要遵循傳統三牲獻祭的禮俗,於是市面出現了以鳳梨酥、果凍製成的「素三牲」,用食物形塑來溝通傳達的想法,是很有民間風味食物設計的代表。

二、食物器具設計

為食物特定功能或目的而設計出的模具或食器,例如有店家把雞蛋糕做成臺灣地圖形狀,有網友留言:「那臺南那塊要甜一點,宜蘭那塊要加三星蔥!」讓食物變得更具文化性與互動性。

三、吃的設計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珍珠奶茶,它看似平凡,背後其實融合了材質、口感、吸管尺寸等巧思。食物設計常常要問:「這東西除了用湯匙吃,還能怎麼吃?」當我們跳脫「理所當然」的框架,就能創造出新的飲食體驗。

四、飲食空間與服務設計

從咖啡店的牆面、燈光、音樂到服務方式,都影響著用餐者的感受。而服務方式的創新,例如「迴轉壽司」的出現,提供了有趣的點餐與進食方式,除了提高效率,也創造一種無可取代的飲食樂趣。

五、食物系統設計

這是最複雜、最需要跨領域合作的領域。例如某超商曾推出「永續麵包」與「永續啤酒」,將吐司邊釀成啤酒,再將啤酒副產物製成麵包,打造一個零浪費的產品循環。

六、產品設計

食品設計強調可量產、可運輸,像是擬真造型的軟糖、咬下去會「喀滋」響的洋芋片,這些設計能刺激感官、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慾。「以前的香蕉軟糖只是個形狀,現在的版本居然可以『剝皮』,是不是很療癒!」

從公平貿易走向食物設計

「我是念教育的,會踏入食物設計的起心動念,也許是因為我熱愛教學。」詹慧珍從研究所畢業後,便進入華文世界第一家公平貿易咖啡店工作。當時她不喝咖啡,也不懂咖啡,但卻被「公平貿易」的理念深深打動。這一做,就超過十年。

她意識到公平貿易跟永續飲食習息息相關,更體認到「吃」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我沒想到,早上喝的一杯咖啡,背後竟然是血汗咖啡;吃的巧克力,可能跟童工有關係。北半球享受食物時,南半球的土地與生產者正在受苦。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臺灣的農業跟土地?」

某天,她收到一封來自法國布瓦布榭設計課程的信,其中一堂課是「零浪費食物設計工作坊」,看到「食物」與「設計」兩個關鍵字,頓時讓她眼睛一亮。於是,她決定踏上法國,親眼見證這群設計師,透過食物為載體,因而創造出的社會影響力,讓她更加確信:好的設計,真的能改變世界。

回臺後,她舉辦第一場食物設計工作坊,意外發現大眾對這個領域充滿好奇。她架設網站,開始記錄與分享國內外案例,慢慢開始有人找她授課、策展、辦餐宴,這條路愈走愈明確,最終成立了 UOVO Food Design Studio。

疫情期間,她將原本的實體分享轉化為書寫與出版,推出《食物設計》一書,這本被譽為「臺灣第一本食物設計實戰書」的著作,也成為她耕耘十年後的第一顆果實。她也發覺到,臺灣這一兩年食物設計的討論聲量逐漸升溫,不論是學校、企業、品牌,都開始願意以食物設計作為溝通的橋樑,「感覺像是播下的種子,現在開始開花結果。那麼,就繼續做下去吧!」


吃下去的不只是滋味,而是環境、記憶與未來

2024年,UOVO和全台有機連鎖通路里仁社會企業合作策展的「餐桌上的博物館」,在門市裡蓋出一座花園,呈現因氣候變遷影響的作物。而餐宴空間就設置在超市裡的花園旁,打破人們對「餐廳」的想像。

第一道開胃菜「我本來不是長這樣」,以高麗菜為主角,詮釋它在自然災害蟲害、雨害影響下的樣貌變化。蕾絲餅像是蟲咬後的葉子、奶凍捲模擬泡爛的菜葉、米餅象徵受氣候影響的稻米。整道菜放進紅色壓克力盒裡,如同博物館展品,還附放大鏡,邀請民眾找尋來自大地的隱藏訊息,感受現在擁有一顆完好無損的高麗菜之前,必須經歷多少來自環境與氣候的嚴苛挑戰。

而在「食物與人 Daily Food Outfit」的攝影展,找來多位素人,請他們裸上半身,選擇食物取代外衣,透過這個計畫,思考食物與自己的關係。一位參與者選擇了牛肚,回憶起童年時對父親在市場賣肉的羞愧感,直到這次拍攝,才首次勇敢地與自己和解。「食物的力量真的很強大,人不僅對自己所選擇的食物反映出當下的心理狀態,更可以去乘載、連結與最愛的人的關係。」



未來的飲食,藏在每一次的選擇裡

除了在專業領域中不斷實踐,她也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特別是與孩子的互動。她提到,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帶著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不僅讓自己在創作上持續輸入新的刺激與觀點,也因此得以觀察、感知這個世界當下的變化。

她分享,在創作一道紫芋甜點時,靈感正是來自孩子無心的一句話:「媽媽,妳把油芒擺在芋泥上,我們用玩具小鑷子夾起來好不好?」那一刻,她靈光乍現,決定在甜點上加入許多形似爆米花的油芒,象徵氣候變遷下的快樂與流失——我們今天吃爆米花看電影很開心,但如果地球越來越熱,玉米減產,那份快樂也可能漸漸消失。「所以我用『小鑷子』來轉譯這種感受。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一種提問:十年、五十年後,我們還吃得到爆米花嗎?」

談到家庭餐桌,她笑說:「其實很簡單,番茄炒蛋就能讓孩子吃上兩碗飯,我根本不用特別設計。」她認為,餐桌上最美的風景,是與孩子的互動與對話。「現在大家家裡還有餐桌嗎?還有多少家庭一起吃飯呢?」當我們在思考未來的飲食會是什麼模樣時,關鍵在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還能吃到我現在吃的東西。那我們現在就要讓他們知道,每一口食物得來不易,要理解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

食物設計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它關注的是:當未來可能發生某些事,我們今天可以如何透過設計來回應?她堅信,未來的模樣,取決於我們此刻的選擇。如果希望下一代擁有健康、持續的餐桌風景,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讓這個世界朝向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詹慧珍仍持續在食物設計佈道的道路上,以「吃」這件日常之事,傳遞食物教育的重要,回應世界的提問,回應未來的可能。



《灃食・客》 issue15

 食物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面對氣候變遷、人口成長與健康危機,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吃什麼、怎麼吃、以及為何而吃。

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