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大約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問世之後,就奠定中醫養生學理論基礎。《黃帝內經》提到,四季陰陽變化是萬物初生、成長、衰老,以至於死亡的根本、自然規律,人必須要能順應季節環境變化,若是違背這種規律,生物就會產生疾病等災害。

在台灣,由於四季分明且不斷循環,先人運用智慧判斷什麼樣的氣候,知道該種什麼。隨著蔬果品種改良、農業技術的進步,只要是你想吃的各種蔬果,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灃食智庫委員、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明昌呼籲,盡量要順應自然,選購蔬果還是以當令的最好,並歸納出善於選擇四季盛產食材,來吃出健康與美味。

蔬果有寒涼溫熱四種屬性,怎麼吃才保健?

從中醫觀點而論,蔬果的屬性區分如下:

  • 寒涼性蔬菜:蘿蔔、蘆薈、絲瓜、苦瓜、冬瓜性質較寒涼;其次有茭白筍、海帶、紫菜、竹筍、萵苣、菠菜、白菜、莧菜、茄子、芥菜、芹菜、芥藍、黃瓜、空心菜、紅鳳菜、油菜、包心白菜、甘薯葉、金針菜、黃豆芽等。

  • 寒涼性水果:西瓜、楊桃較寒涼,其次有香蕉、奇異果、香瓜、柿子、柚子、李子、枇杷、雪梨、草莓、葡萄柚、桑椹、番茄等。

  • 平性蔬果:木耳、馬鈴薯、香菇、胡蘿蔔、甘藍、洋菇、豌豆、黑豆、菜豆和蘋果、木瓜、藍莓、檸檬、葡萄。

  • 溫熱性蔬菜:蔥、韭菜、生薑、洋蔥、大蒜、辣椒、胡椒、芥末偏熱性;南瓜、茼蒿、芫荽、茴香、九層塔較溫和。

  • 溫熱性水果:龍眼、荔枝、榴槤熱性強;杏仁、桃子、櫻桃、橄欖、金棗、番石榴較溫和。

人的體質也分為寒熱虛實四類,依中醫診斷為準,代謝率低、手足冰冷、吹冷氣畏寒的寒性體質以及心悸、氣短的虛性體者,可適度攝取「溫熱性蔬果」;臉紅、燥熱、易口渴舌燥、喜愛冷飲與吹冷氣的熱性體質以及容易發熱、便秘的實性體質者,可適度攝取「寒涼蔬果」作保健。

好好吃飯,讓大自然決定今天的餐桌

別小看每天的三餐對生活的影響,如果有從容節奏和步調好好吃飯,讓身心靈都覺得舒服,我們不僅能好好地面對工作,也有更多精力和熱情面對工作以外的時間,以及對我們最重要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