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植物奶篇

「真奇怪欸!怎麼這次檢查還是被醫生說我的膽固醇偏高呢?」這天來諮詢的病人對檢驗報告百思不解,繼續說著她都改吃養生食物了,比方說以前早上只習慣到早餐店買一盤鐵板麵解決,但自從聽到別人說燕麥能降低膽固醇後,最近都會搭配燕麥奶一起吃……

但是這樣吃,沒有更健康耶!首先,鐵板麵和燕麥奶兩個都是高澱粉的食物,而且想降膽固醇還是必須從整體飲食控制做起!

燕麥有助於改善膽固醇的說法,來自它富含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抑制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至於它所含有的另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醣,則是會在腸道中和膽酸結合,並加速膽酸排出體外,因此被證實能阻斷體內膽固醇合成的路徑,因而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

最近,許多超商、連鎖咖啡與飲料店紛紛推出燕麥拿鐵、燕麥奶茶等產品,對於有乳糖不耐症、選擇蔬食或是忙碌時想增加膳食纖維的人來說,燕麥奶確實提供了另一種不錯的選擇。但長期以市售燕麥飲品做為補充營養的攝取來源,必須注意當中所添加的糖分可能也不少,以及熱量問題。

掌握3大原則,吃燕麥更健康

1. 需跟主食做代換:燕麥奶多以澱粉醣類為主,一般若飲用240c.c.,熱量相當於半碗到八分滿的白飯,要是未和三餐主食做代換,或者是一次喝太多,都會對控制體重、三高造成反效果。

2. 外食均衡搭配:外食者除了可選無糖燕麥奶之外,比較健康的吃法則是再將麵包、飯糰等主食改為地瓜、生菜沙拉,或是茶葉蛋+水果的組合,讓飲食更均衡。

3. 食用燕麥原型:想透過食用燕麥獲得相對較高的健康效益,建議可搭配燕麥粒烹煮成飯粥或沖泡乾燥燕麥片等方式,攝取更完整的營養成分,多了顆粒去增加咀嚼次數也能延長飽足感。

資料來源: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2021),〈無乳糖、補充膳食纖維,燕麥奶好處多,但…植物奶取代牛奶可行嗎?〉。

除了燕麥奶之外,市面上也有豆奶、花生奶、核桃奶、杏仁奶等多種選項,因此日前曾有人詢問若讓家中小朋友從動物奶改成喝植物奶,會不會更好?基本上,假如不是乳糖不耐症、對牛奶過敏或是全素飲食的人,對正值成長的幼兒、青少年和孕育寶寶的媽媽來說,牛奶仍是一個能提供較豐富、以及優質蛋白質與鈣質的理想選項。

澳洲有一個以12至18歲青少年及51歲以上婦女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當使用堅果種子、豆類、穀物等製成的植物奶,代替牛奶給受測者飲用後,包含蛋白質、鈣和鋅等有利促進骨骼健康的營養素都降低了。一篇2017年刊登在《小兒胃腸病學和營養雜誌》的研究則表示,由於非牛乳製的飲品營養成分各不相同,不應把它視為牛奶的營養替代品。

如果用台灣較常見的幾種植物奶,和同等份量的牛奶相比,豆漿在蛋白質含量上是相近,但鈣明顯缺乏;燕麥奶雖比牛奶多了膳食纖維,不過蛋白質及其他礦物質含量則較低,並且不適合麩質不耐受患者飲用;用糙米和花生製成的糙米漿,熱量與牛奶相近,飽和性脂肪較低,但碳水化合物較高、蛋白質含量則略遜一籌,維生素B群也較少。

若你的早餐飲品經常選擇熱量和糖份都高的奶茶、調味乳、果汁或紅茶,建議可改為成分較單純的植物奶;要是使用植物奶做為牛奶的替代品時,最好挑選不加糖、另添加鈣質的產品,像是鈣含量盡可能接近每1c.c.約1mg左右,也就是達到和牛奶相等的程度,較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資料來源:
李婉萍的營養天地(2021),〈無乳糖、補充膳食纖維,燕麥奶好處多,但…植物奶取代牛奶可行嗎?〉。

植物肉篇

為了補強植物蛋白缺乏的油分,植物肉常以「椰子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等植物油補強,其中「椰子油」更是植物肉的「飽和脂肪」擔當,椰子油在健康議題上一直具有爭議性,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尚待釐清,主流意見依然認為其飽和脂肪對人體是具有風險的,因此椰子油飽和脂肪吃多了,很可能不比攝取肉品飽和脂肪好上多少。

根據口感、營養等不同取向,市場開發出各異商品,傳統以穀物為基底、沒有想模仿肉味的素食漢堡,大約只有1公克飽和脂肪,有些素食漢堡更採用真正的蔬菜或豆渣製作。建議挑選時,多看一眼飽和脂肪的含量標示,根據自己所愛好的口感或營養需求做抉擇。

資料來源:
張越評(2020),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食力媒體》。

 

植物肉的飽和脂肪含量隨產品配方而不同,蛋白質含量與來源則非常一致,以「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為最大宗。撇除口感與調味技術,使用大豆蛋白的植物肉,其實就是台灣人食用歷史已久且再熟悉不過的素肉。

台灣素肉多以大豆蛋白為根基成分,由於歐美人士比較不習慣黃豆的「豆青味」,因此採用豌豆、小麥等更為熟悉的食材為主要蛋白來源。究竟營不營養、能不能取代動物蛋白?可以從胺基酸的「完整度」來解答。

大豆、豌豆的胺基酸組成完整,但以量來說,豌豆甲硫胺酸含量偏少,因此對長期茹素族群來說,選購豌豆蛋白植物肉時,可挑配方額外添加穀物蛋白(例如米蛋白、小麥蛋白)的商品,穀物蛋白富含豌豆不足的胺基酸,會是營養較為均衡的選擇。但針對一般還有吃米麵的族群來說,不用怕植物肉不夠營養,在蛋白質組成、含量、消化能力等角度來看,植物肉其實已經很完美。

資料來源:
張越評(2020),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食力媒體》。

高鈉飲食一直是高血壓、腎臟病等多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許多人對植物肉印象不佳,就是它居高不下的鈉含量。植物肉排每100公克含300多毫克鈉,而每餐鈉含量必須控制800毫克以下,一塊肉排已經超過1/3。

若拿植物和動物肉排比較,同樣經過調味,鈉含量都不少,傳統牛肉排有高達300多毫克、甚至500~600毫克鈉,高過植物肉排。植物絞肉有300多毫克鈉、比傳統豬絞肉58毫克鈉多6倍,但傳統豬絞肉在攪和肉餡、烹調時都會加鹽,因此最終鈉攝取量其實差不多。

資料來源:
張越評(2020),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食力媒體》。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首先,植物肉的蛋白質品質已足夠支撐人體需求,但有些人擔心不吃紅肉而缺鐵,令人意外地,植物肉經過營養添加調整後,某些產品的鐵、鋅、B群、鈣質含量勝於傳統紅肉,每100公克還有2~4公克膳食纖維,台灣成年男女每日建議攝取量25~35公克纖維,食用植物肉也不無小補。

2020年8月11日《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更發布一篇36人小型研究,探討植物肉取代動物肉的生理影響,發現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植物肉組的心血管相關數值表現優於動物肉組。植物肉不含膽固醇的特性,對我們心血管疾病預防有幫助,但在挑選商品時,仍建議留意營養標示飽和脂肪量,含量越低,在營養層面來說更有優勢。

此外,大部分植物肉已經過調味,所以烹調油鹽需適量,並且避免高溫烹調,否則仍會生成致癌物或使營養氧化。植物肉爭議,如植物蛋白好壞、調味劑添加、鈉含量高、缺乏紅肉中的礦物質,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不含膽固醇、具膳食纖維的特性,則確實不錯。營養價值好壞,最主要還是回歸我們如何選擇飲食均衡搭配,及是否遵循低溫、少油、少糖、少鹽的烹飪原則。

資料來源:
張越評(2020),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食力媒體》。

在互相依存的世界裡,我們都是有知覺的生命

《灃食・客》蔬食季刊,本期以動物保護為主軸,探索人類、動物與飲食間的關係。動物與人類一樣,擁有情感、認知能力,但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動物因人類消費被宰殺,在一個以消費者為主導的社會,意味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是有能力可以結束大規模的動物痛苦。動物有生存的權利,並且與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但,絕對不是只為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