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有一個很純樸的農村,山泉甘甜,空氣清新。有一天,大企業來到這蓋起了一座座工廠,不久後,有推銷員上門賣濾水器,空氣清淨機,甚至還有防毒面具。

「你們要不要買防毒面具、濾水器?」
「不用啊,我們這裡空氣非常好,水非常乾淨」
「沒關係,你們不久後就會需要了」

於是,工廠不斷的趕工生產,排放很多毒氣把水都污染了,所以家家戶戶都必須買防毒面具、濾水器,經濟開始起飛,有的人到工廠工作生產防毒面具來賣給更多人,賺的錢再拿去買東西,國民生產毛額不斷成長,人人誇說經濟成長改善了生活。

這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真實世界中,看起來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我們看似很聰明發明各種東西,但這些東西有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嗎?可以真正感到幸福快樂的東西,不見得要透過大量消費來滿足,可是,我們往往卻以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過到的生活。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如何看待環境變遷?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表示,環境變遷情況嚴重,以台灣來說因為普遍相信科學,基本上會覺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件事正在發生,不過,但也可能因為台灣土地小、較不容易被世界看見的原因,好像即便相信全球暖化正在進行,但卻往往感到無能為力。

擁有作家、環保志工,也是牙科醫師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說,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的「生態心理學」,其中有個角度談到,的確有許多人因為恐懼未來環境變遷,所以選擇不結婚生子,以免後代要進入「悲慘的世界」。李偉文說,「生態心理學」就是在解決人類面對這些沮喪悲觀等心理的問題,透過大自然的療癒,期望帶給人們一個樂觀、充滿希望、還可以改變的角度,去看待未來環境的變遷。

不過他也坦言,三、五年前,他是趨於悲觀心態看待環境變遷這件事,雖然決定以行動來自我打氣,但仍不免保持悲觀。過去,減碳是個口號,道德訴求成分較高,直到這幾年,歐盟與大企業開始採取有效的減碳措施,讓形越來越顯樂觀。

有機會,環境可能就會改變!

歐盟自2023年開始實施減碳關稅,針對耗能較高的原材料或產品輸出歐盟國家時需課徵碳稅,並從2026年起全面對所有產品課碳稅。換句話說,企業必須為產品生產製造過程所排出的碳額外付出成本。同時,各跨國企業開始跟進,所有供應鏈廠商都要做到碳中和,李偉文說,這些做法可改變所有從產業目前制度,而且要求企業需要明確看到成果,不再只是道德訴求,而是企業面對未來生存的關鍵。

他舉例,國際海事組織2023年後,將限制船舶的碳排放量,只要設備老舊、碳排太高不合規定的船,到了港口邊境將會被扣船,等於所有船舶要在短短時間內必須更新設備,不然等於是被宣判死刑,以後也完全無法使用;而類似這樣的規定將越來越多,將會對世界帶來改變,他樂觀表示:「只要有機會,環境就可能會改變!」。

閱讀+交朋友=荒野保護協會

創立荒野保護協會,從事自然保育及生態教育多年的李偉文,當初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讓他投入環境保育迄今?

1990年代,在荒野成立的前後,正是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時期,看到環境也迅速地變化,讓他不斷思考可以為環境做些什麼事。若從個人理性角度來看,他坦言他是比較自閉的,李偉文喜歡的東西很單純,就是閱讀,閱讀自己可以完成,也不會有人打擾,所以基本上很單純;但他又喜歡交朋友,可能小時候受到某些書影響,很盼望一群人一起努力,就像棒球隊一樣,由來自四面八方的隊友組成一支九人球隊,並且從失敗中征戰去體驗珍貴的夥伴情誼,加上他小時候是童子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花很多時間在大自然裡奔跑,很喜歡那種有夥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

對他來說,不論是辦活動、組織人員或是經營社團,不管任何團體,大概都可以做得還不錯。而當初選擇以環保為切角成立協會的原因,基本上是由於當時的需求,他選擇了社會大眾都會關切,且可以投入的最大公約數為原則;因此,他集合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建立參與平台,讓所有人可以一起為環境努力,在行動中產生意義。

荒野的核心:志工

「好像很多人知道荒野是個環保組織,而且是有點奇怪的組織,每個人都很熱情,但是不知道到底在幹嘛……」李偉文笑說。為什麼荒野跟其他的環保團體不同?因為他們重視「人」、重視夥伴情誼。荒野對志工的培訓,並非將專業知識放在首要,因為專業知識可以學,但成為夥伴之後,大家因為情誼的連結,會持續投入活動,只要玩得開心、就可以持續做好環保這件事,因此,如何協助每同一期的志工變成願意共同投入的夥伴,建立起人與人的美好互動,是荒野成立時,很看重的一點。

他提到,很多人重視環境議題,每段時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議題當紅,但如果只是基於議題聚在一起,議題結束也就散了,面對下個議題時,可能又會意見不同的情況而很難聚攏。所以對荒野來說,如何回應人對善、對美、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就是協會的基本核心,至於什麼議題,每個人可以有不同意見,這都可以討論,這正是荒野跟其他團體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大公約數」概念。

李偉文說,荒野的志工都是無給制,不論到哪裡出席活動,都是由自己掏腰包,當然,舉辦活動需要經費,荒野也會跟企業或政府合作,但都是專款專用,費用都花在執行活動上,「想當志工就要想清楚,因為得要出錢又出力,但透過參與活動,不但對自己,也因為回饋社會而創造出不同意義,時間一久,自然會留下有心想要付出的人。」

荒野成立以來,舉辦許多環境教育活動,但李偉文坦言,他並不期待被教育的人會馬上改變。他認為荒野想改變的並不是來參加活動的人,而其實是希望影響志工群,「因為唯一可以讓人改變的,就是當你開始去思考要怎麼改變的時候,其實被教育的人並不會立刻改變,而是你這個主體,會開始改變。」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加入荒野開始當志工,必須以身作開始教他人該怎麼做的時候,就會開始改變,因此志工的培養,是荒野非常重視的地方。

有機生活的生命哲學

一般談到「有機」,會環繞在如何「吃」出健康的議題上,但有機食物就一定比較健康嗎?李偉文說,如果從健康角度思考,其實,只要食材品種相同,即使透過不同栽種方法,營養價值並無太大差異;可是,從環境角度來看是有差別的,因為有機商品提供食品安全保障及環保永續價值,而種植有機食物的成本,就是對環境友善的成本,是我們可以支持的生產概念。

李偉文強調,「有機」除了實體的食物選擇外,更應該延伸到精神與心靈層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跟大自然學習。每個人如同一顆樹的成長,但,枝條要往哪裡伸展?會長到多長?這些需要配合不同的條件,無法被明確規範,而真實的人生也該如此。

逆天,需要額外能量達成,如果蔬菜不是當季物產,但你要讓它生成,就必須使用很多肥料與農藥,可能逆著季節生長。因此,不論對植物、甚至萬物,要順著大自然才是最節省能源,也最能展現出生命力,最符合健康原則的理念。

未曾選擇的那條路

人生該如何選擇方向?李偉文提起,多年前侯孝賢導演曾在某次採訪時說到,當拍片過程太順利時,他是害怕的,然後會想辦法出點狀況,「其實侯導主動給自己找麻煩,也是了解到,通常人只有在面臨挫折失敗時,才會停下來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常把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作品 <未曾選擇的那條路>(The Road Not Taken )當作演講主題的李偉文表示,生命中一定會遭遇選擇困難,但有選擇還不算是困難;人生最大的困境,不是當你面對抉擇時的徬徨,而是一路順遂──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娶到好老婆或嫁個好先生,生個乖巧優秀的好孩子……然後一生就過完了,因為太順利,又太理所當然,反而讓我們忘卻,原來人生可以有不同選擇。

因此,對他來說,「有機」的意義,就是拋開計畫、拋開期望,去面對當下,享受當下。許多朋友會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牙醫師,但他笑著說,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因為人生目標並非金錢物質,一路走來,他始終不斷思考,什麼是自己最在乎的?不一定要走跟別人一樣的路,這就是李偉文的有機生活。

幸福:把時間花在你看中的東西上

幸福與快樂,從英文上可能都可以用happiness來表達,但是從中文來看,幸福與快樂的定義其實是不一樣的。

「快樂」是指短時間內、物質或是身體的所產生的愉悅感;但「幸福」通常會指比較長期、心靈上的感觸。如何覺得自己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值得、沒有遺憾?李偉文閱讀許多關於幸福的研究,認同其中一個結論,那就是「當你可以把你的時間(生命)花在看重的事物上,自然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一生是值得的。」

因此,如果把這個定義反過來說,你很在意這件事,但是你一直沒有時間做這件事,你就會感到遺憾。你雖然累積了很多錢,但很多時候你不見得幸福。

所以,每個人看重東西不同,但是問題是,必須知道自己在乎什麼?如果永遠沒有想清楚在乎什麼,就永遠只能追求紙醉金迷一時快樂,過後反而會更空虛徬徨,無法感受幸福,因為,幸福是長時間的自我滿意。

真正樂活的芬蘭人

李偉文說,人如果活的幸福又自在,基本上就會對環境友善。問他什麼樣的城市讓他有幸福感?他舉了歐洲的小鎮為例子,這些小鎮雖然擁有許多百年建築,但通常不會改變這些建築的外觀,建築物不會大興土木的拆掉再重建,但建築物內部卻會配合科技進步而發展,「重要的是,這些建築留下了回憶,推疊了文化、情感,產生出一種從容自在的幸福感。」

以芬蘭為例,雖然國家人口只有五百五十萬,但國土面積比台灣大將近十倍,但是大部分位於北極圈附近,大半的國土,一年中,有半年是一天只有四小時的白天,也沒有太多天然資源,環境相較惡劣。此外,近代歷史上,芬蘭頗為坎坷,二次大戰後被列為戰敗國,必須負擔龐大的戰爭賠款。看似位居冰天雪地的國度,卻連續六年被聯合國評選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有什麼原因嗎?

1.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芬蘭大部分國土不是森林,就是湖泊,家家戶戶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們常到附近森林撿拾野生漿果及香菇,除了新鮮食用外,還可做成果汁或果醬,這也是他們自古以來傳統,人人都可以免費摘取森林裡天然果實。

2.營造住家的浪漫氛圍

芬蘭人喜歡看書、喜歡寧靜,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雖然冬天長達半年,而且每天黑夜時間將近二十個小時,但他們會用蠟燭和燈光營造住家的浪漫氛圍,藉由溫暖的橘色光線照亮庭院或家裡,以愉快心情度過原本顯得淒冷寂寞的冬季。

3.一年只有二、三次在外面餐廳用餐

芬蘭人的日常生活很簡樸,下班後就回家,一年只有二、三次在外面餐廳用餐,街上幾乎沒有奢侈的百貨公司或世界級精品店。

4.家裡只有需要的東西

芬蘭家中只有需要的東西,也就是用得到的東西,不盲目追求流行,並珍惜物品的代代相傳,因為老物品有著與人互動的記憶,具有故事性。多數人身上穿的都是不會被淘汰,一年又一年持續穿用的衣服。

5.購買值得代代相傳的「好東西」

他們喜歡使用充滿故事、有歲月痕跡的舊東西,認為好東西一定符合「簡單、樸素、天然」的特質,他們會購買的是值得代代相傳的好東西,不會選擇流行時髦或用過即丟的快時尚。

多年來總是名列全球最幸福國家之一的芬蘭,根據調查,芬蘭人認為最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物,依序是甜蜜的家、美好的陽光、與他人互信的關係、自由自在、剛剛清掃過潔淨的家。芬蘭人的生活或許可以讓每天忙著賺錢、忙著花錢的台灣人借鏡,原來關心地球永續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自在的生活。

少即是多 愛物惜福

東西太多會沒有情感,你能體會嗎?「小時候想要獲得一本書是很難得的,因為窮,所以買書很困難,要是累積了一點錢,我就到二手書攤去買書,會因為省一、兩個月的零用錢買到七、八本書而開心。但反觀現在,常常擁有一堆的書卻還沒看,反而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李偉文有點感嘆地說,擁有的東西越多,反而降低精神上的豐富與渴望。

簡單就是豐富,當降低物慾需求時,精神體會反而愈形豐富,舊東西也是同樣的念。北歐許多國家,要買就買好東西,買了就會用很久,甚至還可以傳承。「愛物惜福」雖然是老祖先自古傳下來的訓誡,但在鼓勵消費以促進經濟成長的時代,似乎是過時的生活習慣,李偉文認為應該走回這樣的觀念,而不是大量生產到凡事都很便宜,本來可以用很久的東西,卻訂出淘汰期限,如此經濟運作將為環境帶來許多麻煩。

很多廠商推廣「消費型」電子產品,但他說,電子產品本來是可以用很久的,為什麼要像免洗筷一樣變成用過即丟的「消費型」產品?歐洲重視環境保護,近年來透過法規規範,正慢慢改變著過去「用過即丟」的習慣。英國在2021年強制要求廠商,在販售出電器或電子產品後,即使停產,也必須繼續提供十年的備用零件,也就是讓每個產品至少有十年以上的使用壽命。同年,歐盟也提出法案,強迫如蘋果等全球大企業,必須為產品提供與世界所有品牌共通的充電裝置。

看一部舊影片 撫慰疲憊的心

李偉文說,挪威NRK電視台曾推出一系列「慢電視」節目,不剪接畫面,長時間直播不同主題,主題像是記錄鐵路旅程、郵輪之旅外,也有記錄燭火、木柴堆燃燒過程,看似超無聊的內容卻大受民眾歡迎。

他說,像這樣單純簡單的重複性畫面,卻對現代人很療癒。現代產製出的商品太複雜,功能太多,就像忙碌的生活,每天要面對新的客戶、每個案子要熟悉新人、每天要面對一堆事物……,但大腦容量是有限的,人的精神其實無法消耗,當然就會想要渴望,透過單純簡單的事物來讓自己放空。

不過人也很特別,一方面需要被撫慰,需要懷舊或熟悉感,但另一方面也希望探索新鮮事物,兩者需達到平衡。但也正因為人有好奇本能,因此文明才不斷發展,可是當我們不斷遇到新事物時,內心卻又會開始渴望重複的懷舊事物。

他談起曾看過一項研究提及,當你疲憊、需要放鬆,還不想睡時,看一部已經看過而且喜歡的影片,是最能恢復疲勞的,因為很累時會因為熟悉的事物而被療癒,這也就是舊事物為什麼讓人感到安心?因為,人的內心,還是期待被撫慰。

日常安全又節能的永續好習慣

追求永續發展,節能減碳看來是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麼做呢?理論上,對環境友善的,其實對人也較好,我們不應該為節能減碳,為永續而把自己過得淒慘,永續發展要做的應該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去改變固有觀念;李偉文提供了幾項可以在生活中做到的永續體驗:

1.使用有分別開關的延長線:

許多電器大多處在待機狀態,我們以為關上了,但其實沒有,像是錄影機、除濕機、音響、電視、電腦等,即便不開機,大多處在待機狀況卻悄悄消耗著電力,有的機種甚至會消耗掉百分之十到三十的電量。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用時將插頭拔除,如果插座隱藏在家具後面的牆上,可以買一條上面有個別切掉電源的延長線,這樣至少可省下百分之十的總電源,不僅方便又安全,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養成好的用電習慣。

2.關掉總電源,外出享受美好大自然:

關閉電源讓電線不容易走火,李偉文習慣離開辦公室時,把總電源關掉。他問到為什麼失火一定要找起火點?因為起火的屋主要賠償所有因火災造成損失的受災戶,但有時候起火原因可能是由於老鼠咬電線,或是其他非人為因素,所以一旦養成關閉電源,就能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甚至,要過真正的減碳生活,其實最好方式就是把家裡電源全部關上,然後出門享受美好的大自然生活。

3.以保溫瓶取代電熱水器:

很多家庭都有二十四小時插著電、保持恆溫的電熱水瓶,這項電器用品佔家庭用電量約百分之二十,由於電熱水瓶周圍不斷散熱,需要不斷沸騰來維持一定溫度,因此成為僅次於冰箱跟冷氣外的第三名耗能家電用品。在李家,他們的作法是用瓦斯爐煮壺熱開水,倒入真空保溫瓶裡,其實就足以供應整日熱水需求,也不需要熱水器維持溫度。

4.隨身攜帶手帕:

日本研究有關「糞口傳染」疾病,大多從公廁散播開來。李偉文解釋,會去公廁上廁所的人,多數因拉肚子,而拉肚子就是因為病菌感染感到不適,所以上廁所後,病菌也會四處散播,因此,像是門的把手、水龍頭很容易沾到病菌,如此一來,下個使用者就很容易感染。研究中也提及,公廁中的烘手機因通風不良及設計不當,熱風讓廁所病菌散播更快,但是擦手巾又十分不環保,他說:「怎麼現在,大家都忘記有手帕這東西?」上完廁所洗完手,迅速離開廁所,掏出手帕擦拭雙手,既環保又有公德心。

定點深度的低碳旅行

在台灣,李偉文最喜歡用什麼方式旅遊呢?他說,以前為了行動方便,幾乎都自己開車,還會收集景點,每個地方都去一下。但是這十年來,若與朋友、家人一起旅行,他大多會選擇大眾運輸工具,到定點後盡量徒步行走,一步一腳印走在這塊土地上,換句話說,不再只是拍照到此一遊,不再只是路過,是走入風景裡。

徒步行走、騎腳踏車、搭大眾運輸工具都符合低碳節能理念,這樣的旅行方式,反而可以有滿足感,這就是「幸福」,這樣的永續旅行方式,不但對環境好,對自己也好。

他舉金門旅行為例,金門有六條的台灣好行路線,除景點接駁服務外,每輛車都配有專業解說員,且每個景點都帶給遊客詳盡解說,每條導覽路線的解說時間約有三個半小時。參加過金門風獅爺主題路線的他驚喜發現,有些風獅爺位在小麥田或小巷弄裡頭、甚至可能在別人家的庭院中,若無專人導覽及帶路,一天內要靠自己找到金門所有的風獅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也建議大家,如果只想去一兩個景點,不妨可以考慮利用台灣好行,然後將景點串在一起,或是多利用在地交通工具,減少旅行產生的碳足跡;此外,低碳旅行也可跟當地的人進行深度接觸,才有機會真正感受心靈變化,深入當地風土民情。因此,低碳旅行,就是一種深度的旅行。

你留給你相遇的人哪些東西?

德雷莎修女說:「每一個來到你面前的人,總要讓他離去時,變得更好、更快樂。」這也是多年來李偉文努力追求的目標。不論活到幾歲,完成多少豐功偉業,每個人一定會離開這個世界,而且沒辦法帶走任何東西,但是來世界一遭,究竟留下了些什麼?垃圾、污染、混亂?還是溫暖與美好?

守護家人,要從守護環境做起。我們除了不僅要將表達關心環境放在心上,也要願意為環境付出實際行動,更可以透過每次購買選擇來支持環境友善企業,因為身處消費時代,只要購買,東西就會存在,但也可以選擇不購買。你,其實可以,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跨文化的永續饗宴

2012年開始Vegan的搜尋量首次超越Vegetarian,全球蔬食友善城市排名有哪些?上百種的韓國小菜,隱藏著什麼獨特的意涵?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印度高比例的的蔬食人口?了解印度飲食文化必談的「辛香料」與飲食及健康的連結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