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為什麼有些蝦子會泡磷酸鹽?

市售的蝦類產品非常多元,從生鮮的蝦到經過加工廠製作的冷凍蝦仁等,依據法令規定,磷酸鹽類的食品添加物不得使用於生鮮水產品中,因此在傳統市場中直接販售的蝦子、現剝蝦仁不得使用磷酸鹽,但新鮮蝦子與蝦仁的保存期不長,經冷凍加工廠製成後才可以有較長的保存時間。不過由於蝦子與其製品(如:蝦仁)在冷凍保存過程中,會有油脂氧化、水分流失、鮮度下降的問題,所以適度使用磷酸鹽能維持產品品質。 磷酸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它的作用是幫助吸附水分,保持蝦體的水含量,因此蝦仁在剝殼、去砂腸、清洗等步驟後,於冷凍前會浸泡於含有聚合磷酸鹽的水中,讓蝦仁保持較多的水分以維持口感。接著再將蝦仁經過個別快速冷凍(Individual Quick Freezing, I.Q.F),這是一種將食材分開,非塊狀方式的急速冷凍方法。之後進行「包冰」(glazing),所謂的包冰是將結凍的產品,浸泡於冰水或是噴冷水,讓已經凍結的蝦子外部形成一層冰後再凍存,在這步驟上可能也會再次使用聚合磷酸鹽,加強蝦子維持光澤與水分。了解蝦子為什麼需要添加磷酸鹽後,在正常情況下食用,其實不必過於恐慌。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為什麼甲殼類食物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你會對蝦子、螃蟹等甲殼類食材過敏嗎?有些人在吃了這一類食材後會出現紅斑、發癢等過敏現象,甚至嚴重一點會有氣喘的問題。可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對甲殼類過敏呢? 甲殼類食物導致過敏的主要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吃到的水產品不夠新鮮,水產品通常含有較多的組胺酸,若放置時間過長,細菌與酵素會將蛋白質分解,且進一步將組胺酸反應成組織胺,當人體攝入過多的組織胺就容易引發急性的過敏反應,因此屬於這一類族群的消費者,就要特別注意海鮮的新鮮度。 第二種就是對蝦蟹中的「原肌球蛋白」過敏,若是這一類的族群,是身體會對於原肌球蛋白產生過敏的免疫反應,無論吃到多新鮮的蝦蟹都容易發生過敏現象,屬於這一種的消費者,就需要盡量避免攝取甲殼類的產品,法規亦規定食品包裝要標示甲殼類等11項過敏原,因此在選購產品時需要看清楚標示,避免選購到含有甲殼類的製品而造成過敏問題。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挑選新鮮蝦仁有哪些方法?

蝦仁是小孩子最愛的食材之一,加入飯裡拌炒成蝦仁炒飯,或是和蛋一起炒都十分可口,但挑選蝦仁總是讓媽媽傷了腦筋,要如何挑選新鮮的蝦仁呢?首先,從傳統市場的蝦仁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和自己在家從整隻帶蝦殼的蝦子做比較,新鮮的蝦仁應該要與帶蝦殼的蝦子相似,如果肉質開始軟爛、味道聞起來有些腐臭味,代表蝦仁可能已經放置一段時間,這樣的蝦仁就不怎麼新鮮,家長可避免購買這類的產品。 除了傳統市場的蝦仁,媽媽們也可能從超級市場購買,但購買前要先看販賣櫃的溫度是否有達到冷凍或冷藏的要求,避免失溫造成品質劣化,再來要選擇包裝完整、在保存期限內的蝦仁產品。蝦仁在冷凍加工廠加工時,需要加入磷酸鹽處理以保持蝦仁的品質,所以如果媽媽們想要沒有添加磷酸鹽的蝦仁,建議可以購買新鮮的蝦子回家自己剝,且剝殼後要儘速食用,或妥善冷藏以避免腐壞,才能保持蝦仁的新鮮度。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昆布上的白色粉末是什麼?

商場賣的乾昆布,表面常有一層白白的粉狀物質,許多消費者會以為是發霉造成的霉斑,或是灰塵導致的,但這其實是昆布本身就含有的物質:甘露醇(Mannitol),在乾燥前的昆布,甘露醇的溶解度較高,但在昆布曬乾過程中,甘露醇的溶解度減少進而導致表面析出,形成白色粉末狀。甘露醇是糖醇類(sugar alcohols)的一種,具有些許甜味,能增加昆布的風味,同屬於糖醇類的物質還包括山梨糖醇及木糖醇等,這些糖醇類物質為碳水化合物的衍生物,但由於無法完全被人體消化吸收與代謝,因此能作為代糖使用, 除了甘露醇以外,由於昆布是海藻製品,在乾燥過程中鹽分也會因此在表面析出,所以白斑的成分也含有些許的鹽分,因此不需要擔心昆布上的白色粉末是否對人體有害! 市售包裝完整的昆布,因為昆布十分乾燥,且包裝內會放入乾燥劑,因此不至於長黴菌,但回到家中開封後久置,有可能因為吸濕而造成黴菌滋長,黴菌通常會有聚集與菌絲狀結構,因此可以透過表面的白斑有沒有出現一塊一塊的外觀,且有無絨毛狀而分辨是否長了黴菌!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如何分辨油魚與鱈魚?

市面上有許多魚類都被稱為鱈魚,在生物分類上能被稱為鱈魚的為「鱈形目鱈科」的魚種,屬於鱈科的魚種有三種:太平洋鱈、格陵蘭鱈與大西洋鱈,而在鐵板燒常使用的扁鱈,實際上是蝶形目的大比目魚;便當常用的「圓鱈」,則為鱸形目帶椿科的異鱗蛇鯖或脊鱗蛇鯖,這種魚種因為含有蠟脂,人體無法消化吸收,攝取過多會造成油便、腹瀉的現象,因此又稱為油魚。 因為「鱈魚」種類繁多,過去也發生過好幾起消費糾紛,因此政府法規規定自106年1月1日起,只有鱈形目的魚種可以標示為鱈魚,除了原先鱈魚屬的三種鱈魚以外,還有無鬚鱈、黑線鱈、狹鱈等常做為「鱈魚」堡、「鱈魚」排的魚種也可以被稱為鱈魚,其他魚種則需要將俗名與原始名稱共同並列標示,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看品名可以先分辨是否為鱈魚。然而,油魚的供應方式常為切片形式,外觀上與鱈魚切片很像,若業者沒有標示清楚,消費者也可以透過表皮的形狀(鱈魚為深色網狀,油魚為灰色方格)、肉色(鱈魚較為雪白,油魚為偏黃的象牙白)等特徵來分別。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如何區分公蟹及母蟹?

每到秋季就是品嚐螃蟹的好時節,公蟹有著「白膏」,母蟹則有「紅膏」,各有各的風味,但選購螃蟹時要怎麼辨雌雄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翻開螃蟹的背面,仔細看看它們的腹部就可以分辨是公蟹或母蟹。 公蟹:腹部的蓋子呈現是尖的三角形,內部的白膏在烹煮前呈現青色,是性腺器官與分泌物,如:精囊,烹飪後白膏呈現出半透明的顏色,吃起來的口感有點黏稠。 母蟹:腹部的蓋子較似橢圓形,部分母蟹腹部打開會有細毛,這是為了幫助將卵子排出完成受精。母蟹帶有紅澄澄的紅膏,這是母蟹的性腺器官與性腺內的卵細胞,吃起來的口感有點像蛋黃,常被誤認為是「蟹卵」,實際上蟹卵是性腺成熟後將卵細胞排出體外時才被稱為蟹卵。 除了膏狀物質以外,民眾常常誤以為蟹黃就是蟹卵,但實際上有些黃色的部分則是螃蟹的肝臟、胰臟等器官,依照蔡永祥老師的建議,有個很有趣的形容來幫助大家記憶:「公蟹丁字褲,母蟹四角褲」,下次購買螃蟹時不妨仔細看看囉!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火鍋煮蝦時浮起的橘紅物是什麼?

每次把蝦子放入火鍋時,當蝦體變紅大概就代表煮熟了,可是你知道為什麼蝦子會變紅?這時候湯上浮起的泡沫狀紅色浮渣又是怎麼產生的?其實火鍋湯表面浮渣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火鍋料的蛋白質溶到水中,而湯的溫度足以讓這些蛋白質變性凝固,因此形成渣渣的樣子,而蝦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也會產生浮渣。 蝦與螃蟹一樣,本身含有蝦青素,蝦青素(Astaxanthin)原先就是橘紅色的,因此又被稱為蝦紅素,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它具有強烈的抗氧化性質,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而蝦青素會與甲殼的蛋白質結轉變成為青藍色,這也是蝦蟹為什麼呈現青藍色的原因。但是在烹煮過程中,甲殼的蛋白質結構因熱發生變異,讓原本的蝦青素蛋白質複合物改變而釋出蝦青素,使蝦體由青色轉為紅色。而這些游離的蝦青素也會釋放到湯汁中,進而與浮渣混合,這也是為什麼火鍋煮蝦後會有橘紅色浮渣的原因。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水產乾貨烹調前,該怎麼清洗或處理呢?

市面上有很多水產乾貨,像是炒高麗菜的蝦皮、開陽白菜的蝦米,或是魷魚羹湯用的乾魷魚,泡發後烹煮能增添料理風味。而這些水產品在捕撈上岸時,都經過加工程序延長保存期限,而民眾一般對乾貨是否經過二氧化硫的漂白較有疑慮,其實乾貨主要使用的合法食品添加物是亞硫酸鹽,亞硫酸鹽在加工過程中會轉變成二氧化硫,具有殺菌、抑制食品褐化的作用。不過不用太過擔心,因為二氧化硫易溶於水,只要先用清水稍微沖洗表面灰塵後,以40度左右溫熱的水浸泡數分鐘,再將浸泡的水分瀝除,就可以去除絕大部分殘留的二氧化硫。 除了蝦皮、蝦米、魚乾等乾貨以外,也有需要泡發的產品,如:魷魚乾。在烹調前能以下列三種方式泡發: 清水泡發:將魷魚乾放入清水中,約蓋過魷魚乾本身後,放在冰箱中浸泡6至8小時即可。 鹽水泡發:將食鹽加入水中,利用滲透壓縮短泡發的時間,約浸泡3小時後即可完成。 鹼水泡發:將小蘇打粉加入水中,利用鹼性環境讓蛋白質變性,有利於泡發,且口感也會較脆,但小蘇打具有鹼味,在泡發後需要清洗浸泡才能去除鹼味,同時,也會使得魷魚乾的甜味降低。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一夜干是怎麼做?

一夜干相傳是日本北海道的漁民在夜晚漁獲捕撈上岸後,將魚鹽漬,並經過一個晚上風乾的產品,也是一種用來延長漁獲保存期限的水產加工技術。風乾能使魚體表面乾燥,水分析出,降低水活性以避免腐敗,並保留肉質的鮮美滋味。至於詳細作法,裡頭可是大有學問,趕快一起來瞭解吧: 魚種選擇:建議選擇魚肉細緻、油脂豐厚的魚種,如竹莢魚、秋刀魚、鯖魚、午仔魚等。因為經過鹽漬脫水、風乾後,魚肉會變得緊實。 魚貨前處理:魚體通常使用背開法處理,形狀比較好看,也比較容易風乾。 充分清潔:將魚貨的內臟、血塊清潔乾淨。避免可能因不潔而使魚體腐敗,成品風味不佳。 鹽漬:鹽水浸泡的時間與濃度,取決於不同魚種的魚肉緊實度,如選擇肉質鬆散或較容易脫水的魚貨,則建議使用低濃度的鹽水,短時間浸泡。一般商家會依照魚貨體型大小、肉質、備料時間及成品風味來調整鹽水的濃度及浸泡時間。 風乾:為最後階段的加工程序,視風力及溫、濕度的差異而有不同。現今的一夜干並沒有特別建議制式的風乾時間。
Read More
快問快答禽畜水產

冷凍庫的食物以靜水或流水解凍的差異?

冷凍食物通常都需要解凍,才易進行分切或烹調,然而到底要用靜水或流水的方式來解凍呢?解凍的過程,除了讓冰晶融化提供微生物適合生長的環境之外,溫度的上升也會逐漸使細菌的活性提高而開始繁殖,因此解凍所在的環境溫度、乾淨程度與時間,就是解凍的食安關鍵。 其實,最佳的解凍方式是提前將食物移至冷藏庫,讓水分從冰點以下的溫度逐漸升至4度,結冰的水依然會融化成液態的水以外,4度C的溫度也會抑制細菌的滋長而保障解凍過程的食安。不過,這樣的解凍方式所需時間較長,因此我們常常在烹調前,直接將食物放到在自來水中解凍,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舉動!自來水還是含有許多生菌,因此直接接觸到食物表面可能會汙染食物,再加上水分容易帶走水溶性營養素,因此這種的解凍方式需要用一層不會漏水的包裝包覆整個食物,就能避免污染到食材。 除此之外,建議以流水方式解凍,因為解凍過程中食材溫度提高,但相對的浸泡水的溫度會下降,會拖延解凍的效率而延長解凍時間,在食材內部尚未解凍完全時,食材外部可能已經回到室溫,此時細菌就會開始滋長,故使用流水方式解凍,讓解凍更加快速,減少滋長的機會。不過,不論是用哪一種解凍方式,都建議後續要有充分的加熱,才能殺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