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蔬果的「地方味」是怎樣來的?

台灣寶島各地盛產知名農特產品,例如:宜蘭的三星蔥和金棗、台東的釋迦、屏東黑珍珠蓮霧和萬丹紅豆、台南關廟鳳梨和麻豆文旦與白河蓮子、高雄燕巢的芭樂、南投竹山的番薯、雲林古坑柳丁、新竹關西的仙草、苗栗銅鑼的杭菊與公館的紅棗,不勝枚舉,形成獨特的名品。 同樣的水果,在其他縣市地區也有產,為什麼滋味不一樣或不那麼知名呢?這其實就跟「地方味」有關。由於各縣市地理環境、海拔、土質、水質、氣候、溫差、濕度甚至種植方式、採果時機都有所不同,這些因素形成了在地的地方味。 拿水蜜桃來說,大家比較知道拉拉山,屬於溫帶水蜜桃品種,然而高雄的那瑪夏是最早的產地,屬於熱帶品種,風味很特殊,位於玉山山脈上的那瑪夏,水蜜桃種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肥沃黑土上,日夜溫差大雖然果粒偏小,色澤較暗紅,卻是皮薄汁多,芳香撲鼻,2016年榮獲指定為國宴水果。 台中龍井鄉大肚的西瓜為什麼特別爽口?這要歸功於肥沃大肚溪流域砂質土壤的地力,成就了西瓜之王—金蘭西瓜;檳榔心芋起先種在高雄甲仙,但為何台中外埔後來居上?探究起來,芋頭種在最低的河階台面上,大安溪流域就近灌溉,加上芋農技術精益求精,芋頭更為鬆軟可口飄香氣,類似這種種造就蔬果特質…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愛文芒果在屏東和台南的風味有何差異?

芒果(Mango)屬於漆樹科,富含維生素C,有助美膚、抗氧化,愛惠於台灣育種與栽培技術先進,消費者全年每個月都可以吃到不同品種的國產芒果。 台南到屏東一帶,陽光日照充足,溫度高,又有溫暖南風夾帶海面濕氣而來,濕氣中的少量鹽分反倒強化了愛文芒果甜度,台南玉井、南化一帶山坡沙質地形,排水性良好,果實細黏香滑有彈性,玉井更是全台最早種植愛文芒果的地區,享譽盛名。 不過,每年第一批在市場看到的愛文芒果,必定出自背山面海的屏東枋山,由於氣候比台南炎熱,芒果樹更早開花,進入產季,5、6月是盛產期,7月也有產,隨著往北部天氣漸熱,才輪到玉井採收芒果。 枋山的愛文芒果因為正值結果之時,受到特有的落山風吹襲,果實互相摩擦,常見果皮上出現刮痕,然而,海風裡夾帶的鹽分反倒使果肉甜度升高,雖然外觀、賣相、名氣不如台南玉井的愛文芒果光鮮漂亮,但吸飽了陽光,自然純熟,整顆果實鮮紅欲滴,水分豐富,鮮採芒果甜美滋味毫不遜色。 台南的愛文芒果主要產地,除了玉井、南化,還有左鎮、楠西,產期為5至9月,尤其集中在6、7月,尤以玉井的愛文芒果皮紅肉黃,香氣濃郁,比枋山的略多一層酸香氣味,在欉熟果現吃風味迷人,製成芒果乾尤其酸…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蓮霧是四季都有的水果嗎?

  蓮霧屬於桃金孃科,果實形狀像鈴鐺,英文Bell Apple特別好記,表面光滑發亮,又名Wax Apple,自從荷蘭人從印尼引進來台,原本夏季上市的蓮霧,經過本地高明品種研發、栽種與產期調節技術,目前除了9月,幾乎全年都吃得到美味多汁的蓮霧了。   屏東縣是最大產區,涵蓋林邊、內埔、萬巒、枋寮、麟洛、里港、鹽埔、高樹等地,鄰近的高雄六龜、路竹以及嘉義梅山、宜蘭員山及冬山等地也有種植,由於紅咚咚的蓮霧可盛裝年節禮盒送人,因此高屏東地區果農進行蓮霧栽植的產期調節,改成生產冬果、春果為主,過年前後是品質最甜美的熟果高峰期。   屏東的黑珍珠蓮霧自11月至次年的5月盛產,6月及10月有產;黑金剛蓮霧1至2月盛產,10至12月有產;黑鑽石蓮霧12月至次年的5月盛產,而高雄以北地區集中於3至5月盛產。冬天蓮霧色澤偏紅黑色,愈黑的越甜,屏東只有7、8月不出產蓮霧,也少見子彈蓮霧。   其他蓮霧產區就以夏果為主,宜蘭及嘉義梅山地區6至8月盛產子彈蓮霧和大一號的改良品種飛彈蓮霧,翡翠玉蓮霧5至9月盛產,香水蓮霧、櫻桃蓮霧也在夏季上市。因日照時間長,生長快,色澤偏…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剩食與吸管,燒起來哪個對環境比較不友善?

剩食與環保議題近年來備受全球關注,不過你知道,焚燒剩食或焚燒吸管,哪個對環境更不友善嗎?塑膠吸管含有塑化劑,而彩色吸管比起白色吸管在燃燒的時候會冒出更多的黑煙,塑膠氣味濃重,滴下的油裡摻有黑色雜質,釋出鉛毒,人體如果吸收,將危及肝臟的代謝機能。 而剩食被當成一般垃圾處理時,由於內容物屬於有機質垃圾,在分解時很容易產生沼氣,不論掩埋場或焚化都將嚴重危害環境。台灣目前有9成垃圾仰賴焚化爐處理,但一般剩食的含水量達90%以上,焚化時會降低爐心溫度,以致燃燒不完全,不但縮短了焚化爐的使用年限,也往往因為混合塑膠等廢棄物一起焚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比起燒塑膠吸管更危害環境。 戴奧辛是一級致癌物,人體完全無法代謝,可能引發肝癌、乳癌、淋巴癌…等疾病,再者,焚燒過後留下的有毒殘渣被非法棄置在農地、漁塭、水源地附近,有毒物質很可能透過土壤、地下水源滲入動植物內,最後經由飲食再進到人體,也威脅健康。但如果將剩食送到掩埋場,又會因為滲漏水問題引起二次污染,造成水源以及土地酸化。 其實最有效的治本方法,就是做好源頭減量,從每個人的生活開始,珍惜食物、節約購買,儘量不用塑膠製品及支持綠色消費,這樣才能守…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醜蔬果如何變身華麗?

「剩食」不光是指餐桌上剩下的食物,而是泛指所有的食物浪費,包括畸形或不符合要求規格的NG生鮮蔬果,雖然外觀醜陋,卻完全不影響營養、美味,而且在料理方面,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小訣竅讓它華麗變身。 英國有家果醬品牌,成立的理念就是收購市場裡賣相差的蔬果,製作果醬、甜辣醬,不讓它們被直接丟進垃圾場浪費掉,每年挽救了5萬噸醜蔬果的廢棄命運,是華麗變身的最佳實例。 在日本農業大縣青森,還有媽媽收購報廢的蔬菜,製作出青蔥色、南瓜色、胡蘿蔔色、栗子色等等蠟筆,對於學童認識蔬果、珍惜食物,都做出最大貢獻。 我們可以善加利用醜蔬果,以常見的紅蘿蔔為例,如果長得不夠直、表面坑坑洞洞不光滑美觀,就被列為醜蔬果、格外品,直接被報銷、丟棄,我們檢視後,把損壞的部分先去除掉,接下來,質地偏硬的葉子適宜切絲爆炒或燉湯;蘿蔔的尖細尾部含澱粉酶最多,可保健腸胃助消化,但略帶一股獨特的苦澀味,可醃漬或切絲快炒做餡料,其他部分口感清甜、質地脆嫩,適合做沙拉或涼拌菜,連皮洗淨一起吃,能充分攝取到它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成分。 只要發揮創意和巧思,就能創造醜蔬果的最大價值,無論是將其製成麵包、餐點、蔬菜濃湯、綜合果汁、果醬、蘸醬…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剩食銀行是用來存錢的嗎?

「剩食銀行」不像一般銀行可以存錢、提款,它就像個儲放剩食的超大冰箱,能提供給有需要的弱勢團體或人們。剩食的來源包括: 過度準備卻吃不完的餐點:仍然可以食用,不必把它當廚餘或垃圾丟棄,例如熟食。 衝動購買或自己並不需要的受贈食品:例如泡麵。 外表受損的格外品、醜食物:例如生鮮蔬果以及有效日期或保存日期標示有誤的NG食品。 生產過剩的農產品:例如蔬菜水果等。 而剩食銀行(Foodsharing)發源自德國,台灣2016年4月也跟著成立類似的剩食銀行、剩食餐廳、剩食回收組織,解決嚴重的剩食問題,麵包店、咖啡廳、餐廳把剩食交給它收集、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展現剩食的價值。 例如有家剩食銀行,把來自全省各地量販店、食品製造商、超市大賣場、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分類整理後,即時分配到需要的人們手中,物盡其用,2017年度累計拯救了逾206公噸、市價超過新台幣4300萬元的物資,轉發達700個機構次、21萬人次,讓資源浪費達到最小化。 剩食銀行建議,若有意捐贈米、麵條、罐頭、沙拉油、醬油、營養食品等剩食,最好屬於常溫保存的物資,尚未開封,有效期限一個月以上,才方便處理、分贈。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食物怎麼選,有助於環保減碳?

想要減碳愛地球,從每日三餐裡就能做得到。那要怎麼吃,才能減少食物里程呢? 「食物里程」的意思是,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里程愈短愈好,這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日常生活中有三個原則可以珍惜資源、愛護地球: 選擇在地、當季食材,並以食物的自然原態來料理,例如,蔬菜的生長週期短,需要的能量資源較少,因此碳排放量也是所有食材種類中最低的。而現代人飲食習慣較少攝取蔬菜,容易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所以飲食中別忘了多吃菜,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儘可能選天然的食材,因為過度加工的食物往往經過加工和長途運送,也為了要保鮮,容易耗費大量能源,增加碳排放。 吃適量、選多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這樣不但能維持理想體重,也不製造剩食、廚餘。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多吃就多營養嗎?

多吃食物或保健食品,就會增加人體的營養嗎?這是一個迷思。其實,吃得對,比吃得多更重要。 首先,要注意日常三餐來源,而且要做到六大類食物營養均衡: 全穀雜糧類:富含澱粉的作物,常作為主食,包括榖類的玉米、稻米、小麥,根莖類的地瓜、馬鈴薯,果實及種子類的菱角、南瓜,每餐至少1/3為未精緻。 豆魚蛋肉類:供應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來源,攝取優先順序是豆、蛋、魚、肉,黃豆及製品則是素食者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蔬菜類: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提供飽足感,維持腸道通暢,不同的植化素還能提供人體不同的保護作用,如:抗氧化力。 水果類: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等,可促進免疫力、新陳代謝和腸胃蠕動。 乳品類:含有鈣質,有助於鞏固骨骼。 堅果種子類: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與各種營養素。 另外,有許多人會選擇吃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那麼保健食品是不是可以替代真正的食物,補充身體養分呢?其實對於所選擇的保健食品,不僅要注意是否有經過功效認證,還要注意劑量及服用頻率,最好經過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員診斷後再服用。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注重飲食均衡,而不是吃越多就越營養、越健康喔!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台灣碳標籤食物是什麼?

你注意到了嗎?有些食物包裝上面,會出現一個綠色腳印的標籤,那可不只是個腳印,而是「碳標籤」。 自從環保署2010年6月舉辦第一批台灣產品碳足跡標籤授證儀式之後,台灣成為全球第11個推出碳標籤的國家,其中食物類包含動物、植物產品、調製食品、飲料產品。 而碳標籤指的是產品從製成到廢棄的各個生命週期階段,產生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數值的「碳足跡標示」,碳足跡數值較低的碳標籤食物,主要是在地、當季的食物,吃當季食物能減少冷凍保鮮的耗能,吃在地食物則能減少長程運輸所排放的汙染,食物運送的里程愈低,碳的排放量就愈少,有助減輕對環境的傷害。消費者可以選購具有碳標籤認證且碳足跡標示g數較小的產品,為地球環保減碳盡一份心力。 除了台灣,英、法、美等國的多家大型零售業者也採行以碳標籤呈現排碳量的作法,提供消費者購買時參考,台灣碳標籤的圖示與他國黑白、綠字色調的標籤相比,腳底美工圖顯得更Q版,標示g數就顯示在中間綠色愛心形部位上,象徵著生產者的環保承諾。
Read More
快問快答農糧作物

為什麼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同的水果?

食當令,吃在地,不僅能品嘗到最鮮美的滋味,也符合減碳環保的理念。 但是在物產豐富的水果王國台灣,荔枝、龍眼、釋迦、草莓、水蜜桃、文旦、紅龍果、金桔、西瓜、香瓜…不同的水果隨著不同四季上市,但是像香蕉、蓮霧、木瓜、番石榴、愛文芒果…一年四季也能吃到,為什麼呢? 台灣農業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樹立聞名世界的典範,加上溫網室栽種法,因而原本只在5至7月出產的水果,如:蓮霧,經過品種改良後,推陳出新,不但能避開梅雨季的農損,還幾乎一年四季都生產,品種更擴及到黑珍珠、黑鑽石等多種,果實更大,甜度更高。 而手搖茶、冰果商、餐廳的作法也讓消費者感覺似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芒果、草莓、鳳梨、楊桃…,其實能夠品嘗到不同季節生產的水果,是因為他們與果農簽訂契作或大量採購,並透過IQF(Individual Quick Freezing)零下40℃急速冷凍技術保存,就能持久供應季節性盛產的水果,這樣的保存方法既衛生,也比較不會流失美味。 另外,台灣還特別擅長水果加工保存的技法,例如柿子、紅棗、龍眼可以透過曬乾、醃漬等方式延長食用期限;葡萄、百香果、檸檬、桃李、桑椹等水果可以釀醋製酒;鳳梨、番茄等水果可以製成罐頭,既…
Read More